阳光下的汽车
阳光下的汽车
熊斯思
编者的话/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正式实施到现在已有近一年时间,在2014年,新规则的制定已为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新景象。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消费层面,也体现在汽车厂家对产品质量和制造的管理提升。
自2004年第一例马自达6召回案至今,我国汽车召回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伴随我国汽车产销量跃升为世界第一,国内汽车召回数量也一路攀升。仅在2014年,就共有100多起召回案例,除了日系、美系和德系品牌车企仍为召回主体外,自主品牌车企的召回案例也有明显增多。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消费者对汽车知识了解更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心也日益提高。当前,不只是进口、合资品牌车企在行动,不少自主品牌车企也在追求更好的产品品质、市场口碑。这对于产业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汽车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而我们的信念就是让汽车产品的质量晒在阳光下,让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让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更加向好发展。 本期专题中,我们将从热点聚焦、体系之困以及行业点评等方面,尽可能地为汽车产业上的相关环节梳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脉络。
产业升级之痛,使得车企与消费者一样,需要加大对汽车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
加速主动召回产业升级倒逼车企“重质”
国内汽车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反应速度,正在进一步提升。
据中国汽车召回网数据显示,截止《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稿前,2015年国内汽车行业已有20次主动召回处理发布,共涉及17家企业的28个汽车品牌、45款车型。相比2014年同期,汽车企业在对待产品质量问题时,已明显加快了解决进程。
近几年来,国内集体性汽车质量问题频发,原因就在于中国汽车产销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整体生产链条“萝卜快了不洗泥”。而在当前整体汽车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汽车产品的集体质量问题也亟须改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使得汽车企业不得不正面产品质量问题。
但就当前行业状况看,中国汽车产业的产品质量规范和监督,还有一条很远的路要走,而其中自然少不了业内人士、消费者的监督,以及汽车企业品牌意识的快速提升。
召回量上升
相较于前几年处理质量问题的态度,汽车企业近两年的情况已得到很大改善。
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4年,汽车企业共实施汽车召回122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其中,上半年的召回共44次,数量达114万余辆;而在下半年,各车企突然“发力”,共召回78次,数量甚至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召回次数。而这一主动积极的态势,也在2015年得以延续。
业内认为,去年下半年的车企召回次数增多,与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管更加严格有关。再加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汽车三包”相继颁布,以及从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很多汽车产品缺陷的质量举证工作、赔偿金额和监督责任都被进一步规范,而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维权也可以“有的放矢”。
记者了解到,在新《消法》实施一年之后,汽车行业的投诉量已呈现迅猛增长之势,而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挑战也更艰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满意度,已然成为当前众多汽车生产厂商的共同课题。
在2014年实施召回的车企中共涉及31个进口车企品牌,20个合资车企品牌及11个自主车企品牌。其中,凯迪拉克召回次数最多,共涉及9次;而JEEP大切诺基以5次召回,成为2014年召回次数最多的车型。 除此之外,近几年自主品牌车企看待产品质量问题的观念转变较为明显,2014年共有11个自主车企品牌实施召回,其数量是2011、2012、2013年三年的总和。
有行业人士表示,尽管消费者对汽车企业召回一事仍有抵触,但实际上,汽车召回数量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汽车产品质量的下滑,而车企对产品质量问题关注度的提升,表现出来的则是对消费者责任度的提升。尽管2014年多家自主车企品牌的身影未出现在召回中,但从惧怕召回到主动召回依然还需要一个过程。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工业产品质量还不是很完善,装备制造设备以及工艺,限制了我们一些工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希望厂家发现问题后,能够积极地给予重视以及关注,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避免再发生大的质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扩大化。”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委主任贾宁表示。
肩负质量重任
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372万辆和2349万辆,同比增长7.3%和6.9%。尽管,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速放缓,但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54亿,如何维持好的汽车品质,已成为消费者和汽车企业共同的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了解程度加深,对汽车的高质量需求也日趋提高。而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他们对于汽车产业的诉求正在持续增加,但由于政策和汽车厂家的服务意识跟不上,很多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