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央行货币政策“新框架”引热议

2014-07-19 09:22:00

 

来源:互联网

央行货币政策“新框架”引热议

谭志娟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近期央行高层在许多场合透露筹备新货币工具的政策信号。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期间发表讲话称,中国央行准备让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并正在为短期和中期利率准备两个或三个政策工具,而新的政策工具需要抵押品。这被市场视为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或将呼之欲出。

在一些业界受访人士看来,“新常态”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新的要求,货币政策体系正在进入存量调整的新时代,定向降准、再贷款、SLO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聚焦存量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撰文称,“新常态”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新的要求,货币政策体系正在进入存量调整的新时代。

首先是“量”的调整。近期,银监会公布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放宽对银行存贷比规定。在张茉楠看来,这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政策意图。

此外,我国基于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机制是被动的货币投放机制,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其次是“价”的调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将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利率”越来越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

央行有官员近日亦称,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结构性调控只是辅助工具。当前最重要的是盘活存量而非一味放水。降准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放贷能力,目前贷款增量已较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央行并未全面降低准备金率,而是使用了再贷款、常设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张茉楠认为,定向降准、再贷款、SLO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记者对比了去年三季度至今年二季度,这四个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多数报告中均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变,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应对短期资金波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

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并适时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有效应对了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波动。”

央行近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新闻稿比第一季度除了多出的“经济金融结构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之外,还强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话语。这被业界视为当前“定向版”的总量货币政策正在取得效果。

去年11月,央行首度全面公布SLF的操作。有分析称,此举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的透明度,方便市场了解银行每个月从央行的借贷状况。

在公布SLF操作的同时,去年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通过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有效应对了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波动。

在受访业界人士看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将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央行正在准备一些政策工具管理短期流动性……我们在中期利率上也在计划一些传导机制。”周小川在讲话中表示央行正筹备多种新货币工具。

周小川表示,新的政策工具将会要求抵押品,这被市场猜测为央行可能会推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PSL推出,意味着可以取代再贷款引导中期政策利率,推动货币调控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因为在这些业界人士看来,央行推出PSL背后的逻辑是,今年以来新增外汇占款持续减少,意味着其作为基础货币基投放主要渠道的作用正在减弱。PSL借此取代再贷款引导中期政策利率,并能同时兼顾“调结构”,有的放矢定向降低资金成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