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山东地炼:瘦了身 没吃饱

2015-06-06 08:47:00

 

来源:互联网

山东地炼:瘦了身 没吃饱

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初步确认山东第一大民营炼厂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以下简称东明石化)可使用进口原油750万吨/年。目前考评组继续在山东地面审核,此次考评由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带队,利用周末两天就完成了对东明石化审核考评。按照这个速度,6月底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地炼阵容加入使用进口原油的大家庭——油源垄断的坚冰正在快速消融。

然而,这场来得突然的幸福中,也伴随着改革带来的小“烦恼”。

马太效应初显

东明石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超过千万吨产能的地方炼厂,拔得头筹无可厚非。但为了获取使用原油进口权,东明石化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在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看来,地炼企业进行了大瘦身,但明显没吃饱。“进口使用权类似于进口原油配额,地炼企业依然要依赖于5家国营贸易商和20多家非国营贸易商来进口原油。在刘爱英看来:“放开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些”。

“目前国内产能过剩,利润最大化的民营油企肯定不会盲目提升产量,而且几大石油公司也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淘汰掉500万吨以下、经济效益不好的落后产能。”在广东石油商会信息部部长姚达明看来,其实并不用担心原油进口权放开后加剧市场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

据记者了解,6月有望瘦身成功并获得原油进口使用权的山东地炼企业有:海科化工(600万吨/年)、万通石化(580万吨/年)、汇丰石化(580万吨/年)、垦利石化(500万吨/年)、弘润石化(500万吨/年)、利津石化(500万吨/年)、万达天弘(500万吨/年)、神驰化工(350万吨/年)、京博控股(350万吨/年)等,预计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总规模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

“今后只要企业的装置规模和报送的申请材料合格,并承诺淘汰落后产能或建设天然气储气库,专家组就会立即对其进行现场核查。”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核查评估用油企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孙伟善表示,专家组将坚持成熟一家核查一家,以推动合格企业用油核查工作的开展。

规模较大的地炼企业在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之后正式获得原油配额,过上吃好料的日子。而200万吨装置能力以下的小炼厂则被剥夺使用进口原油加工的资格,只能使用燃料油、渣油、沥青等劣质原料。

作为山东地炼的领军者之一,这两年除了传统的炼油化工板块,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向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投资等多个产业领域延伸。其副总经理栾波告诉记者,石油化工依然是公司业务的核心,公司这边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就等着考核组过来审核。

在栾波看来,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对他们利弊共存,一方面有利于地炼拿到一手进口原油,提升开工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代价不小,将来还要及时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应对利率、汇率等各种可能的风险。

不过这些都可能只是甜蜜的忧伤。据介绍,排除代理加工部分,目前地炼企业国内原油资源计划仅有122.2万吨,相对于山东地炼12735万吨/年的一次加工能力而言,几乎可忽略不计;而在此前,山东地炼企业往往只能使用燃料油等劣质原料,油品质量和出油效率、收益都受到较大影响。

而目前进口原油的价格在3200元/吨上下,主流进口燃料油价格3800~4200元/吨。

“使用燃料油进行炼油加工的成本每吨就高了600~1000元。”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说,关键是用原油进行炼油加工,相比较燃料油、渣油等,出油率高、且将更加丰富和平衡整个炼厂的生产方案,经济效益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本身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地炼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后,优势会更加明显,未来逐步会取得与国营炼油厂相对公平的市场待遇,”姚达明分析说,相比较,地炼小企业在政策红线和地炼大企业竞争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变得更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