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中国对俄能源合作不能奉行“拿来主义”

2015-06-06 09:51:00

 

来源:互联网

中国对俄能源合作不能奉行“拿来主义”

“如火如荼”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蓬勃态势。

那么,在俄罗斯经济2015年仍有可能呈负增长的状态下,中国对俄能源合作还有多少红利区?如何实现可持续?还有哪些阻力?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位于中俄合作的最前沿,黑龙江省又该如何把握机会、发挥桥头堡作用?

就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对话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

《中国经营报》:欧美对俄的制裁仍在持续,2015年俄罗斯经济可能会呈现怎样的状态?中国对俄能源合作还有多长时间的红利区?

笪志刚:对俄能源合作必须放在两个背景下来看,一个是一带一路、中蒙俄新走廊,另一个是黑龙江龙江新思路强省新机遇。在这两个背景和角度下,才能更深入理解中俄能源合作。

美欧对俄的制裁目前还没有结束迹象,2015年俄罗斯经济估计仍将负增长,2016年才有可能恢复正增长。因此,不管去年油价怎么跌,卢布怎么贬,俄罗斯这种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思路如果不转变的话,依赖能源天然气包括矿产、林业资源对外谋求发展的方向就不会有根本性转变。

黑龙江对俄的能源也好,国家对能源的顶层设计也好,应该说还有一段红利的阶段。但是通过同欧美博弈、乌克兰问题发酵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交易走低,已经让俄罗斯意识到百分之七八十经济发展都要依赖资源的路径,未来肯定不可持续。

因此,俄罗斯一直在谋求经济转型。科技的提升将使整个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短中期可能中国对俄的能源、资源的这种合作还会有这种红利区。

但从长远角度看,我们对俄合作如果不能提档升级,如果还是仅仅是依赖资源型这种路径去做的话,未来可能遭遇瓶颈甚至有可能阻力会越来越大。

《中国经营报》:合作阻力来自哪里?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实现合作上的可持续?

笪志刚:阻力一方面来源于我国长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来源于我们释放产能对对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互补有多深。另一方面对外投资还是存在许多粗放式的东西。

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以及黑龙江这个中蒙俄发挥桥头堡和前沿作用,我们的企业最终会走向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可能刚开始是粗放式的、是释放产能的,而产业通过在国外投资的不断扩大以及与国外之间的不断磨合,产业逐渐升级了、转型了、提档了、创新了、发展了,接下来就是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能源合作领域未来中短期都有一定空间的红利存在。但长期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做出长远谋划,让合作更长远,有更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黑龙江作为地方省份,承担了国家的重大战略安全,包括进口、就地加工等,所以我们的国家战略层面可以考虑重点谋划的这么一个区域。

《中国经营报》:对于能源消费国和能源供应国间的博弈态势,如何研判?

笪志刚:俄罗斯在能源战略转型中曾提出要扩大和亚太国家合作,但它提出的时间背景是基于去年6月以前——石油高点在115美元每桶时做出的判断,而不是眼下,国际油价已经走低到了50美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造业向美国回流,尤其是页岩气革命对能源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说页岩油的生产成本60美元是美国企业的一道关,但通过技术提高,页岩油成本可能还会更低,如果达到40美元,产油国怎么办?

而且现在发达经济体很有可能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增速,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发展减速。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依靠煤、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能源,而像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整体投入力量有限。经济一减速直接的影响就是发电量、煤炭量、钢铁水泥大宗商品运输量都将下降。

因此,中俄能源合作短期之内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很有可能挑战大于机遇。

《中国经营报》: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笪志刚: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个质的转变会让中俄之间的合作实现真正的战略互惠,能源的合作要向能源的上下产业链延伸。

我们不能仅仅只是“拿来主义”,跟俄罗斯合作需要在俄方建液化设备液化综合体,帮俄方实现上游勘探,甚至中国的企业还要调整产业链主动融合发展,进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的能源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和俄罗斯建立在上游勘探、共同开发的机制,还要在下游把能源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能够拉动就业带动税收,能够像汽车一些其他企业一样能形成传导作用。

这种企业合作方式,不仅受俄罗斯欢迎,也是我国对俄罗斯产业链全方位投资的必然选择。只不过现在俄罗斯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设置了很多障碍,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理念获得对方认同,那么这种发展就是可持续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