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借市场之力 税收新政缓一年
跨境电商借市场之力 税收新政缓一年
跨境电商终于迎来一年的缓冲期。
5月25日,海关总署内部已经发布了最新的《海关总署办公厅关于执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新的监管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按照文件通知,新政已经确定延缓一年。
从4月8日新政施行到新政暂缓仅五十余天,电商、政府和物流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博弈?短命的新政又因何做出这样的调整?
海淘族的好消息
据海关总署内部发布的《海关总署办公厅关于执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新的监管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显示,新政暂缓执行已经确定。过渡期内,在上海、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等10个试点城市,继续按照税收新政实施前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即“一线”进区时暂不验核通关单,暂不执行“正面清单”备注中关于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医疗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的首次进口许可证、注册或备案要求。
此外,直购模式同样可以暂不执行“正面清单”备注中有关化妆品、配方奶粉等的首次进口许可证、备案等要求。这样的过渡期政策的有效期至2017年5月11日。
无疑,曾经因4月8日新政而惴惴不安的跨境电商,终于舒了一口气。
对此,跨境电商研究员李鹏博直接指出:“4月8日的跨境电商新政实施的时间不对,突然出台的新政使得不少跨境电商都措手不及。”其实,跨境电商试点的初衷应该是将海外消费进口回流,提升内需;同时打击原先通过走私、水客等监管体系之外的这些交易,有一个方式纳入监管以内等等。然而这次税改后,明显是直接将这条路堵住,很多交易可能又回到原先不正常的渠道。
“新政对保税进口影响最大,税改+白名单+通关单,尤其是通关单,这对跨境进口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对前期货都压在保税仓一条路线的很多公司,几乎是致命的打击。”跨境电商专家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税改相对还能接受,白名单通过第二次下发,两批结合以后也涵盖了大部分保税进口品类,实际不能接受的主要是税改将跨境进口从试点时的‘物品’性质定义成了‘商品’,导致对跨境商品入区检测检疫是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进行。美妆、保健品需要食药监总局批文备案,化妆品要非首次进口等等;同时入保税区还需要办理通关单,针对的就是‘平行进口’的相关资质手续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实,不管是政府还是电商都知道,这样的政策不可能一下推行,要有所变动。近段时间一直在开会。海关召集电商和物流公司开会,要求整理提交一些新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碧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刚对《中国经营报》反映称,“5月21日就已经接到上海保税仓的‘通关单措施暂缓,但是正式的文件还未发布,具体的措辞以正式文件为主’的口头通知。”
而天猫国际也对记者表示,公司也收到了类似的消息。
市场的力量
4月8日后的各种数据也在宣告新政存在不小的缺陷。
据了解,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消费1.2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43%。7个试点城市跨境电商合计进口155亿元人民币,是2014年的14.5倍。如果照这样的发展趋势,跨境电商将成为中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从4月8日新政实施到4月15日期间,进口单量出现第一波锐减,郑州、深圳、宁波、杭州等综试区进口单量分别比新政前下降70%、61%、62%、65%。并在跨境电商新政实施一个月有余的时间内,行业平均交易额下降了40%~50%,影响比较小的企业也下降了20%~30%。
行业内的大型跨境电商聚美优品和网易考拉在新政前后,整体出区数量和订单量都大幅下降。其中,聚美优品降幅在60%左右,而网易考拉4月8日至4月11日的出区单数量为2.31万包,订单量下降比例达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