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三桶油”混改革自己“命” 民企介入存疑虑

2021-08-07 22:44:29

 

来源:互联网

“三桶油”混改革自己“命” 民企介入存疑虑

“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定意义上就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代名词,因为处于垄断行业,三桶油饱受诟病。而如今,作为破除垄断的先行者,引入民资在内的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被寄予了厚望。

从一开始的热炒,到后来的博弈纠结,再到各方的争议甚至批评,有关混改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强有力政策和低油价双重推动下,混改依然会在争议声中持续推进。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内的石油行业从上游到下游,从陆地到海上,基本都还是把持在“三桶油”手中。

如今,让三桶油把自己手里掌握多年的优质资源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多少有些不乐意。“三桶油首先都是上市企业,要对股东和投资者负责,混改相当于拿着刀革自己的命。”一位石油系统人直言。

因此,在政府刚提出混改的倡议时,三桶油一直半推半就。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

时隔十年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再度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在政策推动下,2014年5月,中石油抛出千亿管道资产混改方案,但中石油管道有近千亿资产,体量庞大、混改复杂、进展艰难;中石化后来居上,在销售板块大举引入腾讯、人保、中金和工银瑞信等社会资本。根据2014年9月12日签署的增资协议,25家投资者已向销售公司缴纳了相应的增资价款共计人民币1050.44亿元,完成率98.1%。与两位老大哥相比,中海油则基本保持了沉默,“混改方案还在研究”的姿态保持至今。

“未涉及上游核心资产,把一些边缘资产拿出来混改,变相甩包袱圈钱……”两桶油的举措并没有获得多少认可,反而是收获了一堆指责。

真正的拐点在2014年年中出现。

2014年,国际油价急转直下,从最高点100多美元/桶暴跌至目前的35美元/桶左右,在世界经济形势和油价持续低迷、石油公司出售资产回笼资金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中石油的混改进一步推进至上游石油勘探开发核心领域。

在千亿管道资产混改方案进展缓慢后,2015年中石油把改革的方向和顺序做了调整,提出先选定个别省、市进行试点,再全面推广。目前已敲定新疆为勘探开发领域混改试点,将拿出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的部分区块不超过49%的股权引入地方国有资本及民营资本。

这意味着,一旦上述合作成功,一直以来民资最难进入的油气上游垄断领域将被打破,混改也因此将步入深水区。业内人士认为,之前的油气改革多停留在后端销售、炼油等环节,此次中石油向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游油气开采“开刀”,可谓真正触及核心区利益再分配。

广东油气商会信息部部长姚达明认为,目前处于低油价时期,这将减少改革阻力。进行资产重组、削减冗余产能成为石油公司优先选择,今年油气改革的进程将提速,重心将放在上游领域,三桶油混改将持续升级。

混改“圈钱”疑虑

不过混改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混改沦为圈钱工具,至少目前看起来很像。

近些年来,在100多美元/桶的高油价驱动下,三桶油的业务版图快速扩张,也使其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油价暴跌后,2014年中石油将资本支出下调至2965亿元,是其自成立以来首次大幅度削减资本开支,而2015年该数字进一步缩减。中海油2015年资本支出计划较2014年大幅降低三成以上,油价持续低迷,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成为石油公司常态。

通过混改引进社会资本,来改善公司资金流和资本回报率,不仅需要而且迫切。

2014年5月份,中石油就将旗下东部管道公司资产100%的股权转让,引进社会资本。据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审计,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东部管道总资产约817亿元,总负债527亿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