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 未成年人游戏戴上“紧箍”

2021-08-08 05:00:38

 

来源:互联网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 未成年人游戏戴上“紧箍”

韦香惠 本报记者 吴可仲 北京报道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互联网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搜索“未成年人游戏”,共有超过7200条结果。其中,投诉理由大多与各大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身份审核不严格、诱导消费等问题有关。

另外,于5月31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游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对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不严等因素,国内游戏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平均分仅52.8分,整体“不及格”。25家样本大型企业中,包括哔哩哔哩、畅游、米哈游等近八成19家企业不及格。

防沉迷势在必行

在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他们身心尚未健全,容易在游戏世界迷失自我。因此,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游戏公司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待。

记者了解到,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相关的实名认证系统在2007年就已开始投入使用,主要是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在未成年人的娱乐休闲和身心健康之间构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据2019年新华网引用的数据,相比启用公安实名校验前,热门游戏中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约59.8%。

尽管“防沉迷系统”推出时间已久,但在执行上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给了未成年用户钻空子的机会。例如,在网络上就有家长反映“孩子登陆累计满5小时被要求下线后,过几个小时又能玩”“实名认证随随便便,找个其他成年人的甚至乱填也能通过”等游戏平台存在的漏洞。微博热搜也曾经出现过#游戏防沉迷名存实亡#相关话题的讨论。

据悉,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规定,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未成年人游戏消费类投诉屡见不鲜。记者在黑猫投诉上检索发现,大量游戏公司因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而被投诉。

例如,在5月8日、18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发文称,因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要求涉事企业英雄互娱方面退还相关款项,涉诉金额分别为2000元、1816元。对此,英雄互娱人士向记者回复称,英雄互娱所有游戏都严格按照《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执行。“从公司角度来看,我们确确实实不愿意看到有小朋友进行充值。因为本身我们是做内容产品,如果没有规范性措施伤害到小朋友,也会导致游戏行业被妖魔化,得不到良性发展,我们都说‘保护孩子,救救游戏’。”

记者了解到,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国防沉迷实名认证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相关政策也已逐步收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