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氢能产业站上风口浪尖 实现“从1到10”跨越

2021-08-20 19:04:37

 

来源:华夏时报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氢能产业站上了时代风口。

8月16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规划在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今年河北、浙江、天津、贵阳、宁夏等省份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众多企业纷纷加入氢能产业链。

实现“从1到10”跨越

至于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上述方案明确,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分阶段来看,在交通运输领域,2023年前要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要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本次氢能产业规划不局限于北京地区,方案要求统筹京津冀产业发展,建立京津冀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统筹机制,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固定线路货运车辆置换计划和多场景应用;统一氢源标准,协同布局加氢站、储运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协同的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氢能技术上有先发优势,京津冀协一体化已经是国家战略,开发氢能成为了三地产业协同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资源,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可谓是得天独厚,可再生能源绿电制取的绿氢,可以帮助很多碳减排压力大的企业实现低碳排放。雄安新区也在积极拓展氢能源汽车的使用,结合使用张家口等地区的绿电柔性供应,京津冀未来清洁能源的低碳模式值得期待。

氢能产业站上风口浪尖

自去年氢能“十城千辆”细则出台以来,各地政府和企业均加大氢能产业链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河北、浙江、天津、贵阳、宁夏等省份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将完善当地氢能产业链的生态布局,刺激地区加大氢能领域的投资,共同推进国内氢能产业链高速高质量发展。

氢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具有能源利用率高、来源广、无污染等诸多优点,发展前景良好。祁海珅分析,氢能是一种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也被认为是未来的终极能源,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一个细分环节都可以造就千亿级规模的市场。“十四五”是氢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氢能应用的推广期,氢能源时代已经开启。

在行业拉动下,一大批企业打开了氢能产业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开源证券统计,在上游产业中,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国家能源、中国石化、金通灵、鸿达兴业等企业加入了制氢大军;储氢赛道中,已经有深冷股份、中泰股份、华昌化工、中材科技等企业;加氢站的参与者包括厚普股份、富瑞氢能、雪人股份、伯肯节能等企业;在中游的燃料电池系统中,亿华通、重塑科技、潍柴动力、大洋电机、新源动力等是首批“吃螃蟹”的企业;电堆行业的加入者有新源动力、神力科技、国鸿氢能等企业,下游整车企业包括美锦能源、中通客车、宇通客车、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等。

但在当下,氢能产业还面临着许多技术瓶颈。川财证券研报分析,氢能短期内仍有多领域需要突破:碱性电解水制氢难以直接与可再生能源耦合;90%以上加氢站利用率不足,加氢站亏损严重;资本过多集中电池环节,汽车端应用较少,技术进步有限;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孤立,难以形成发展合力等。

祁海珅还提到,目前,制氢环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卡脖子问题出现在了中游的储氢、运氢上,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方式存储和运输,这种危化品的属性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加氢站和下游的应用端体量小和数量少,分布不均衡,造成氢能供需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氢气管道基础设施几乎空白,氢气液化储存技术有待提高。目前加氢站的投资成本是普通加油站的5倍以上,如何促进加氢站投资成本降低,也是当务之急。

“从发展阶段来看,氢能目前所处阶段类似于锂电池在2010年的阶段,尚属于整个行业的导入阶段”,川财证券研报分析,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规模化降低成本,氢能源商业化进程将会加快,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备受关注的氢能将快速实现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