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再现亿元级融资 资本催热隐私计算

时间:2022-03-12 10:04:53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近日,光之树科技宣布连续获得第四范式和深创投的A轮融资,总金额近亿元。这是今年隐私计算领域的又一起亿元级别的融资。

资本的涌入也催热了隐私计算。2021年以来公开宣布获得新融资的隐私计算企业已超过10家,其中有5家拿到了亿元级别的融资。此外,互联网企业、云服务商以及AI公司也纷纷入局隐私计算。

融资将用于加强底层技术研发

光之树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领先的隐私计算技术公司,利用先进的多方安全计算MPC、可信执行环境TEE、联邦学习等技术,为客户提供隐私安全多方计算平台、天机可信计算框架、云间联邦学习平台等可信产品,让数据实现“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流通。

自成立以来,光之树科技已获得心元资本、策源创投、巢生资本、中诚信征信以及险峰旗云等机构的多轮投资。

据了解,光之树科技凭借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深度参与了国家及隐私计算领域多项技术标准的制定。除此之外,光之树科技还获得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技术先锋企业奖”“PioneersofChange”“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多项荣誉。

值得注意的是,光之树目前团队规模近百人,成员包括全国顶尖的计算机及密码学专家,曾任职于微软、谷歌、亚马逊、蚂蚁金服、寒武纪、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全球知名企业。

目前,光之树科技已成功将隐私计算技术广泛运用到金融、政务、智慧运营等多个领域,与包括中国银联、中原银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移动、顺丰科技、微码邓白氏、深圳市龙华区政府、贵阳市大数据发展局等数十家标杆客户进行合作。

近年来,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国内《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接连出台,中国迎来了个人信息保护及企业数据合规的新纪元。如何在保障数据隐私要求的前提下,破除数据壁垒、完成安全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光之树科技创始人张佳辰认为,“三法”的落地为企业在数据使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隐私计算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合规经营,管理数据资产。因此光之树的定位不仅是致力于发展隐私计算企业,未来还将成为一家隐私科技企业。除了计算安全性本身,包括使用授权管理、准入机制、准出机制、存证留痕、分级分类等围绕数据安全的各类议题,隐私科技将成为数据经济的“新基建”。

据了解,光之树科技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底层技术研发、服务市场开拓、强化人才布局,增强光之树科技产品多场景落地能力。在第四范式与深创投的支持下,光之树科技将进一步加强全栈式、高安全性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底座,也将在国家整体政策法规的引导要求下,将产品与服务切入更多行业,致力于实现行

业的数智化升级。

科技企业纷纷入局

随着我国的隐私计算技术产业化快速启动,出现了大量隐私计算技术与产品提供商,并已经形成了几大阵营:以蚂蚁集团、腾讯、百度、字节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以阿里云、金山云、华为云、优刻得等为代表的云服务商;以及第四范式、星环科技、瑞莱智慧、华控清交、医渡云等科技和AI公司。

记者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发现,目前全球在隐私计算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有1.7万余件,其中99%以上为发明专利,且已有超过600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在隐私计算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区块链、同态加密、差分隐私、零知识证明等相关的技术领域。

从专利申请人的维度看,目前全球在该领域专利储备量领先的申请人中,既有支付宝、华为、英特尔、微软等科技巨头,也有微众银行、VISA、平安科技、中国银联等金融行业的企业或机构。

隐私计算正在推广至更多领域

目前在中国,隐私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已经领先全球。根据中国工商银行近期发布的一份《隐私计算推动金融业数据生态建设》的报告,借助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可信计算等手段,隐私计算技术已经能够针对普惠金融、联合风控、精准营销、反欺诈和信贷风控等数据敏感的金融场景进行应用。

而随着大数据统计分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有着强烈需求,隐私计算也正在推广至医疗、科研等领域。以智能医疗领域为例,通过隐私计算,可以把多家医院的数据汇总到一起,联合对一个AI模型来进行训练,这样在保护病人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又能够提升算法对病例的分析能力。

根据咨询机构Gartner的预测,到2025年,隐私计算应用范围将覆盖全球一半的大型企业机构。未来几年将是技术产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快速升级、产业生态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

隐私计算的根本目的是让数据流通起来,解决目前隐私保护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用户身份匿名保护、敏感信息保护以及隐私信息安全管控等。例如用户隐私信息被采集后,数据控制权转落到网络服务商,而网络服务商往往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存储、受控使用与传播,从而导致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授权使用、传播或滥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