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商业赛背后经济账本
足球商业赛背后经济账本
【中国经营网注】据懒熊体育介绍,在华商业赛的运营方收入基本可分成3块,首当其冲的就是媒体版权。然而,由于国内媒体版权常年处于极为低廉的状态,因此这部分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剩下主要的来源则只有靠球票出售和赞助招商来进行填补。一旦赞助招商不力,这类赛事往往就会自然流产。
对于刚刚以9位数的天价拿下“国际冠军杯”中国区赛事的乐视体育而言,如果无法从“招商+球票”的收入中获得上亿元的营收,那就意味着这一遭只是落得赔钱赚吆喝的境地。
事实上,在资深体育评论人颜强看来,豪门俱乐部对海外市场的策略没有变化过,“一直是哪儿有钱,往哪儿走。”市场和资本对足球的热情不断升温,给了商业赛在国内推广的极大基础。而一旦有资本愿意埋单,有赞助商愿意出钱,欧陆豪门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7月里,最为火爆的无疑是诸多欧洲豪门俱乐部的中国商业赛。除去足球本身的竞技和观赏因素外,外界更想对诸豪门赛事的“走穴”运作经济账本一探究竟。
从7月18日到23日,德国劲旅拜仁在短短的6天中完成了与瓦伦西亚、国际米兰以及广州恒大的三场热身赛。据德国媒体《图片报》的报道,拜仁此次为期9天中国行(连同出场费及商业活动)的收入达到1000万欧元。
正当外界感叹于德甲巨人惊人的吸金速度时,更有来头的“国际冠军杯”也因为西甲豪门皇家马德里、AC米兰、国际米兰在华的3场比赛而备受瞩目。而在此背后,运作方乐视体育被指投入了至少上亿元的花销。
“乐视体育在广州、深圳和上海这三场国际冠军杯比赛的花费总共达到了9位数。”乐视体育赛事运营中心副总裁邱志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在时隔多年后,曾经远去的足球商业赛开始在中国“复活”,中国又成了欧洲豪门纷至沓来的掘金胜地。然而,任何商业赛运作的背后都需要商业利润的支撑,而赛事亏损正是国内一度拒绝豪门商业赛的最大理由。对于如今井喷式发展的中国球市而言,商业赛的命运会被重新改写吗?
拆解亿元投资的经济账
刚刚成立1年的乐视体育,成为了这一轮豪门球队在华商业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是第一年运营国际冠军杯,在最初做预算时是做好亏损准备的。但从3场赛后的最终商业结果来看,目前可以达到盈亏平衡。”邱志伟坦言。
按照过去的案例来看,足球商业赛基本上都是赔本的买卖。通常来说,大部分商业赛的运作模式都是先跟比赛球队签下来华合同,在支付一大笔报酬后赛事运营方通过后续商业运作来实现收入,从而填补此前的巨额投入。
据懒熊体育介绍,在华商业赛的运营方收入基本可分成3块,首当其冲的就是媒体版权。然而,由于国内媒体版权常年处于极为低廉的状态,因此这部分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剩下主要的来源则只有靠球票出售和赞助招商来进行填补。一旦赞助招商不力,这类赛事往往就会自然流产。
对于刚刚以9位数的天价拿下“国际冠军杯”中国区赛事的乐视体育而言,如果无法从“招商+球票”的收入中获得上亿元的营收,那就意味着这一遭只是落得赔钱赚吆喝的境地。
事实上,乐视体育此番招商的过程的确一波三折。邱志伟透露:“春节后乐视开始跟外方谈,然后3月份签约、4月份开始全面做推广。这种级别比赛的大赞助商,其预算往往都是上年12月份就定了,因此很多大赞助商虽说很有兴趣,但预算却只有几十万或一二百万,这根本达不到我们要求的赞助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