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捕获”独角兽背后:超利贷产业链的致命“bug”

2021-08-07 15:17:21

 

来源:互联网

“捕获”独角兽背后:超利贷产业链的致命“bug”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2019捕获独角兽最多的机构是哪家?答案是红杉、阿里、腾讯……和警方。”微信朋友圈的段子折射出一段时间以来行业的震荡频发和风声鹤唳。

9月以来,包括多家涉及暴力催收和为超利贷提供技术、数据支持的大数据公司被警方调查,从行业催收端一路上溯排查至风控技术环节,新颜科技、魔蝎科技、聚信立、公信宝等头部机构陆续被卷入。

此轮震荡在“十一”后进一步升级。10月21日上午,因公司委外机构涉及暴力催收,51信用卡(2051.HK)相关人士一度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后已返回)。整顿波及上市公司也直接导致舆论爆炸,甚至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破圈”效应。由此,互联网金融圈子中的灰色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进入大众视野。

各种信号显示,此轮整顿之下,依靠违规爬取个人信息用以导流、风控和暴力催收的超利贷业态正在遭遇“团灭”重创,而作为支撑其产业的大数据公司,长期以来的“灰色”业务模式也迎来拐点。

整肃合流“捕猎”

随着此轮整肃不断升级,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力度之大有别以往!

“此前的调查更多集中在催收领域,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或马甲公司,但对数据公司的调查则不一样,摩蝎、聚信立都是圈内知名企业,对整个行业的震动极大。”一位上海风控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在多位受访行业人士看来,此次风波肇始自催收领域,但扫黑除恶、净网行动、打击非法放贷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等多层次、多部门监管在今年以来交替进行,客观上形成了整顿的“合流”,而以超利贷、套路贷为代表的业态则是问题高发区和关键的监管交集。

事实上,针对年化利率36%以上小额现金贷的监管早在2017年12月就已启动,但据记者了解,一大批现金贷平台在此后由明转暗,换个“马甲”转入地下继续搞,趋势愈演愈烈。超利贷、套路贷即是随之出现的比高利贷更恶劣的掠夺性贷款形式。

经历今年央视“3·15”之后,被曝光的“714高炮”等超利贷小众业态开始被社会所知。简单来说:“714高炮”指的是期限为7天或14天的超高利息网络贷款,其包含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年化利率基本超过1000%。

一位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今年“3·15”之后,一部分“714”亦开始快速转型,变本加厉为“55高炮”——借1000元,但到手只有500元,5天后还1100元,年化收益可以做到5000%甚至10000%。更厉害的 “150”产品,借款人1天后还款,砍头息外还需要支付50%的利息。

如此超高利率贷款,突破高法设定的36%利率红线,解决的问题已不再是正常的“普惠金融”需求。此类业务的借款人,一部分是根本没想过还钱的骗贷大军,另一部分则是借款时不了解套路深陷其中。无论哪一种,想促还款,重点就是催收轰炸。

多位业内人士在受访时透露,数据类公司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一直存在,但较少涉及刑事,此轮查处数据类公司的重要原因是其关联了恶性的刑事案件——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涉及暴力甚至引发命案,警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为催收公司获得的受害人定位和通讯录信息的数据公司,遂开始摸查上游数据来源。

对暴力催收的打击升级,有着特定的监管背景。今年4月,全国扫黑办在北京印发《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10月21日,五部门印发4个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政策文件,其中《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将打击目标锁定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贷,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

此外《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对通过发布、删除负面或虚假信息,发送侮辱性信息、图片,以及利用信息、电话骚扰等方式,威胁、要挟、恐吓、滋扰他人,实施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应当准确认定,依法严惩。

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单纯针对催收整顿,并没有触及行业致命问题。在前述上海风控行业人士看来:此轮查处之所以说“前所未有”,是因为调查从贷款业务链的下游(催收)不断走向上游(技术、风控)。在打击套路贷、超利贷的过程中,为上述违法业态提供IT系统、风控技术、数据信息的上游企业一并成为打击对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