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工业园的囚徒困境

2014-09-20 10:32:00

 

来源:互联网

工业园的囚徒困境

编者按/产业园区,这一改革开放后开始在国内兴起的经济组织形态,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在如今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背景下,多年来各地蜂拥而起建设的各种名目的产业园、工业园,很多出现了园区荒芜、企业倒闭的现象,整体规划缺失、定位单一重复、招商引资策略低下等,造成了各地土地资源、人力、财力的诸多浪费。回头来看,产业园区对各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绩和问题似乎一样多。这是我国各类产业园区目前面临的突出状况,亟待修正和解决。

一线调查

山东:工业园区开发困境

李家官庄村东,100余亩耕地,玉米还没到收割季节,玉米棵就已被人割掉。在村民的消息中,地里将建一个物流园。

李家官庄是青州经济开发区内一个普通村落,全村2000余口人。早在2011年春天,村里3000多亩耕地就被当地政府征用,政府当时给出的信息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在此投资进驻。

“地都圈走好几年了,也不见动静,也不让村民自个儿种。”9月15日,村民们说。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获悉,在青州经济开发区内,姜家庄、郎家村、付家村、南四村等众多村庄,与李家官庄有着同样处境,其耕地大都被政府征用,用以招商引资,而村民则成为“无地农民”。村民们介绍,青州经济开发区内“围而未建”的土地,大都已被政府征用3年以上,而此前均是村民的口粮地。

与其征地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辖区内部分企业园区的萧条,一些企业倒闭、停产,许多地块被栅栏围起来,地里长满了野草,变身“牧场”,有的被再次种上庄稼。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国产业集聚区网创始人杨建国对此分析称,包括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名目在内的工业园区“荒草丛生”的现象并非个例,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圈地运动,也是其此前盲目招商引资下开发困境的体现。

“圈地运动”

2011年春天,李家官庄村民被口头通知,村东、村南1500余亩耕地被青州经济开发区政府征用。

9月15日,有村民向记者回忆,没有任何土地征用合同、协议等,在一个口头通知下,正值生长期的小麦被处理掉,每人每年可拿到1600余元补偿款。

“现在只能拿到900块钱了。”村民坦言,截至目前,仅李家官庄已有3000余亩耕地被征用。在村民的印象中,被征用土地随后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给外村他人种植,不允许本村村民种植庄稼,如今已有4年之久。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现为省辖县级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青州经济开发区官方网站介绍,其成立于1992年12月,是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北到济青高速公路,南靠309国道,东起长深高速公路,西至北阳河沿岸,辖区总面积70.2平方公里,下辖69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官方资料显示,开发区目前共有300多家注册企业落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2家,外商投资企业92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

青州经济开发区仅是工业园区圈地的一个缩影。

“类似情况在全国众多开发区中非常普遍,往往行政级别越高,对土地监管越薄弱,致使出现地方政府先圈地、后规划、后审批现象。”当地一业内人士坦言,进而会出现抢占耕地、圈而不建等问题。当地一媒体人士对此印证:寻找经济开发区的一个正面典型案例很难,而上述境况则比比皆是。

杨建国对此分析称,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经济开发区特性鲜明,区别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产业内延或产业转移,又不需要像中西部地区依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他看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认识不到位,缺乏对项目的源头把控,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流失,“建厂圈地”则会涉及到投资商“钻空子”、招商腐败等。

山东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光杰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圈地运动,通过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他认为,开发区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在城市中心无法实施,必然选择近郊或者远郊,随之带来的是占用大量耕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