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货币政策将直面“流动性陷阱”

2021-08-07 10:34:56

 

来源:互联网

货币政策将直面“流动性陷阱”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流动性陷阱简单说,就是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拉动投资上的作用失效了,如果继续放水货币的话,那么货币这只老虎是要伤人的。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7月16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某论坛上作出了这样的表述。盛松成解释说,M1是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其中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目前,M1已超过44万亿,但其中只有6万多亿元为M0。据此简单估算,趴在单位活期账户上的资金规模约为38万亿元。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11.8%,而M1的增速高达24.6%。二者的差值已经由去年10月的0.5个百分点,升至今年6月的12.8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表示,“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他进一步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钱又留在了活期存款账户上。

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不能再降低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不产生影响,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还远未到达“流动性陷阱”的地步,不过,从2014年末、2015年初开始,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央行连续降息降准,而伴随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是否在逐步递减”的讨论也日渐增加。此次盛松成发声,则是中国货币当局人士首次提出相关言论。

根本而言,企业的“流动性陷阱”是经济下行仍有较大压力的表现之一。“不差钱”的企业之所以有意愿把资金留在活期存款账户,而不选择投资,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说,一定是因为企业评估后,认为投资的收益还不如把钱存起来的收益高。实体经济复苏乏力,“资产荒”现象没有根本好转,所谓的资金脱实向虚、所谓的“投机”行为根本来说都是企业理性行为的体现。因此,在“流动性陷阱”现象之下,任何流动性的“大水漫灌”反而会扭曲货币政策的“初衷”,甚至助长企业投机,不利于企业去杠杆。

不过,“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得出货币政策将按兵不动的结论。外围市场环境的波动作为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容忽视。英国脱欧公投、法国尼斯恐怖袭击、土耳其政变等事件的发生,预示着下半年国际市场持续动荡的可能性大增,在避险情绪高涨的背景下,美元有望持续处于高位,而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也将给国内流动性供给造成压力。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各种措施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和适度,包括目前央行已经在常态操作的MLF、PSL、公开市场逆回购等等。

货币当局有关“流动性陷阱”的提法再一次把货币政策困境摆到桌面之上,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在力度和节奏上的把握将更具难度。货币政策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到相机而动,但是在操作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将更为小心谨慎。在稳增长的同时,为了避免全面流动性陷阱的困境,央行可能会继续进行一些结构性流动性供给,不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更多依靠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援引新京报报道,7月16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上海某论坛坦言,“现在货币政策有一点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现象”。他进一步补充说,货币供给再增加,也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投资也很难再增加,凯恩斯说的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陷阱,而我们现在陷入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从经济金融理论上说,没有“企业流动性陷阱”这一说。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这样的经济状态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