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中原银行王军:银行数字化转型需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2021-08-07 12:49:42

 

来源:互联网

中原银行王军:银行数字化转型需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北京报道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国经营报》和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盛大开幕。作为财经界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盛会,本届年会周汇聚中国商界智库及顶级企业家思想,探寻中国经济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之路,为政府、企业、中外知名学者搭建思想交锋和智慧分享的平台。

王军.png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军

在24日举行的“2020卓越竞争力银行峰会”上,谈到后疫情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之道,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银行自身发展而言,在数字经济大潮之下,商业银行始终面临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数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银行会面临观念、组织、技术、数据、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战。”

王军指出,尤其是数据方面,目前全行业在数据治理方便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短板主要包括:数据治理落后、分析能力低下、数据资产意识不强、数据标准化管理普遍落后、“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加强数据治理

疫情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线上化、数字化积极推进。除了受疫情的影响,在王军看来,银行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有更多原因: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利于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从银行自身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化时代服务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客户角度看,随着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由单纯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价值需求转变,客户行为线上化,到网点频率越来越低,且对成本、对投资收益的关注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调整亦提出更高要求。王军指出,相比互联网公司的敏捷行动、并发决策、快速响应的组织模式,传统银行组织架构的劣势明显。我国传统银行特征是“科层制、多级分行制”,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在这种模式下,信息传导是逐级上传,流程设计是环环相扣的串联模式,导致众多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受到忽视,决策和执行效率缓慢,产品和服务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较慢。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会面临观念、组织、技术、数据、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战。”王军指出,尤其是数据方面,全行业在数据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短板主要包括:数据治理落后、分析能力低下、数据资产意识不强、数据标准化管理普遍落后、“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字化向纵深发展,数字经济所带来的问题,如数据饥渴、过度采集、数据滥用、数据确权和管理失控等侵犯消费者隐私等诸多信息安全问题也引起各方关注。王军提出,银行需要平衡数据采集、使用与数据保护、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等信息安全的关系。

“商业银行必须非常重视保障客户的网上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强化信息安全意识,重视信息安全相关产品及管理等全方位的投入,制定完善周全的应急预案及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定期的系统测试与维护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IT系统安全漏洞,培养和引进信息安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王军表示,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商业银行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对客户身份的精准识别和认证;保证个人金融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基于大数据实现对线上金融业务的精准风控;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强员工管理和法制教育等。

六方面深化数字化转型

谈到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王军提出,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理解数字化内涵,推动渠道、业务、产品全面实现“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对银行系统性的重新定义,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IT系统、人员能力等的变革,数字化将驱动业务发展,提供经营管理的抓手,创新商业模式,进而带动银行业务的内生增长。

二是变革传统组织架构,打造轻型敏捷组织。构建灵活跨职能团队,建立敏捷高效工作方式,提升组织运转效率,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快速迭代产品。通过建立敏捷开发模式,搭建微服务架构,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开发运维效率,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四是强化数据治理,挖掘和提升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完善数据组织架构,统筹规划数据治理;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数据闭环管理;重视数字资产价值,探索数字资产经营管理;善用数据驱动,做好大数据用例规模化落地,通过数据驱动客群经营,将以前单纯靠经验驱动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依靠数据支撑的经营方式。

五是合作共建高频场景生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与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公司一起,搭建满足客户一站式需求的高频场景,围绕市场、客群、需求,为客户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定制化服务。

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和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队伍,重视员工“数商”的培育,释放人力资源价值。

(编辑:曹驰 校对:翟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