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2025大势,格力“智造”体系揭秘

2021-08-08 01:32:25

 

来源:互联网

2025大势,格力“智造”体系揭秘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文件,制造强国战略步入快车道,中国制造的未来规划初见端倪。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不仅直面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现状,也正式吹响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号角。

《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意味着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正式落地。《规划》中提出中国制造业将面临五大方面的改革,即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

在新的政策和产业环境之下,中国制造将继往开来,在转型大潮中借势腾飞。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有机会实现更大跨越。新的形势之下,什么企业能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样本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以格力电器为代表的家电企业经过摸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路径,同时兼具世界视野的制造之路。这些先行者不仅为整个制造业树立了榜样,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中流砥柱。

创新不仅是顶层设计还要形成体系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潮下,可以进一步重新审视这些样本企业的价值。其中,格力属于值得关注的企业之一。

2014年,格力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05亿元,同比增长16.63%,从2010年的608.07亿元,到1400亿元,格力只用了5年。在金融危机与制造业成本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格力业绩靠的就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

技术创新是任何制造业企业的安家之本,只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投入更少,来钱更快”的捷径往往又会成为一些企业的首选,甚至不少红极一时的企业,也倒在了捷径上。

格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笨方法”的执着,即坚持技术创新。这是需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多年的投入未必会开花,大量的资金未必有结果,但这又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常识”。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曾多次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强调创新,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真金白银。创新需要投入成本,格力的科研投入每年都以几十亿元计,比如2012年、2013年科研投入均超过40亿元。

技术创新不只是公司“顶层设计”,最终要落实到员工,形成体系。董明珠爱讲格力电器叉车工的事迹。格力的一位叉车工能够用叉车撬啤酒瓶,甚至用叉车穿针引线。在董明珠看来,即使在普通的岗位也可以孕育出富有想象力的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是员工的基因,企业的源流文化。格力的创新原则之一就是,只要敢于创新,项目投入没有上线,允许失败。

2015年,凭借“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格力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整体创新能力的标志。经过多年的积累,格力拥有了8000多名科研人员,建成一批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创造出光伏直驱变频中央空调等国际领先成果。格力累计申请技术专利15600多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近5000项,仅2014年申请专利4100多项,平均每天11项专利问世。

实现技术自主是制造业强大的基础,但也只是第一步。依靠技术为依托,还需要更为扎实的市场理念以及国际化运作。在这些方面,格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多年前,董明珠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代名词。“我不会去做代工,因为格力是技术创造型的企业,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对制造业的理解,中国需要深化;对于样本企业,也需认真对待。

技术推动绿色经济

创新的成果要惠及行业,惠及全社会是格力一直以来践行的发展观。空调的节能性一直备受行业关注,格力一直希望能够带领行业实现绿色经济。

格力的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健康节能产品的推出和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建设,都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