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中国重工:军民融合式重组助推产业升级

2021-08-07 13:40:29

 

来源:互联网

中国重工:军民融合式重组助推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十八大以来,以“降低企业杠杆、优化债务结构”的国企改革实践正在进入深水区。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全球排名第一的船舶航运类企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通过推进内部企业的军民融合式重组整合主动削减过剩产能,把产业重组整合与提升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水平、提质增效相结合,加速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业绩亏损局面得到扭转。

军民融合式重组突围

近年来,受到国际船舶行业周期性低迷影响,中国的船舶制造企业发展迎来严峻挑战。

以中船重工为例,旗下的船舶、海工总装及配套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资产负债率高企等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中国重工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船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80%、82%。如何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改善财务状况成为中国重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据中国重工方面介绍,2016年以来,公司启动了以军民融合为主体的大规模整合重组:计划通过子公司大船重工和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船重工”)的整合,子公司武船重工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船重工”)的整合等,削减产能500万吨。

根据中国重工2017年9月14日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投资人持有的“大船重工”42.99%股权和“武船重工”36.15%的股权。此前,公司公告,引入8家新股东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以债权或现金的方式对大船重工、武船重工进行增资,合计约218.68亿元。

中国重工董事长姜仁锋告诉《中国经营报》:目前旗下船厂的内部整合已基本完成,“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重工”子公司,“北船重工”成为“武船重工”子公司。通过整合,中国重工在削减过剩产能的同时,深入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专业特色突出、规模适度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

据中国重工方面介绍,在削减过剩产能的同时,公司基于“聚焦主业主责、聚力兴装强军”的战略考虑,近年来也在持续进行内部资产整合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主业。据了解,近两年,公司先后完成了向中船重工集团、中国动力转让下属6家子公司股权,完成与中船重工集团、中国动力合资设立柴油机公司,完成向关联方转让下属杰瑞控股的股权等。“上述一系列动作有利于公司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增强盈利能力,集中精力打造海洋装备专业化企业,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姜仁锋称。

产业升级应对行业低迷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1-8月份,全国造船完工31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4%;承接新船订单158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3%;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9%,比2016年底下降18.6%。新造船市场的低迷所带来的生存难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作为船舶制造的排头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及中国重工必须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据姜仁锋介绍,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公司一方面结合全球经济及贸易形势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同时,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实现由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在姜仁锋看来,大型船企在资金、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行业低迷之下,这种优势进一步凸显。据他介绍,公司通过加大船型研发对主力船型进行了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船舶性能提升明显,更经济、安全和环保,大大提高了船舶经营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结构调整、智能制造等不断提升“双高”产品比重,加速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发展。

此外,通过开展特种船舶、深海渔业养殖装备的研制和应用,公司在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在该领域,中国重工今年上半年已向挪威交付了世界首座大型全自动半潜式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 号”,其完成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海工行业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

“一带一路”助推军贸业务发展

在深化内部改革、寻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为属于军工央企的中船重工集团和中国重工的军贸业务拓展了发展空间。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集中了不少由于武器研发生产能力较弱而对武器进口依赖性较强的国家;同时,伴随着中国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武器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报告,当前,中国紧随美国、俄罗斯,在军贸(武器出口)方面名列全球第三。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深入,中国军贸业务的市场前景有望进一步打开。

这对于中国重工而言也意味着良好的国际军贸市场机遇。

据介绍,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军工上市公司,中国重工一直是我国海军装备的主要供应商,承担着国防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海洋防务装备领域拥有先进的设计研发制造能力,在军贸市场也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重工透露,公司目前已经同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军贸合作关系项目,军贸业务涉及公司的护卫舰、巡逻舰、滨海任务舰、常规潜艇等多个型号舰艇,已完工或交付多个项目。

未来,公司还将依托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军贸市场的竞争力,提升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断培育新产能,为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逐步实现向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高端延伸。

(编辑:何莎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