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专家谈首都科技创新:聚焦基础科学 为国家战略服务

时间:2021-12-24 11:26:47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12月21日,“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刘杨在会后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融入世界创新网络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是首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最大挑战。

在谈及北京面临的人才结构性缺口时,刘杨表示,北京本身具有相对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人才总量是很大的。之所以提出北京面临人才结构性缺口,是指人才与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问题。比如高精尖领域,北京的诺奖科学家数量、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在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方面,需要的顶尖科学家人才目前也还是缺乏的。

近年来大批企业相继搬离北京,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央企总部也加快了离京步伐,这将对北京的科技创新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刘杨表示,从长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来看,疏解非首都功能企业、央企总部搬离都符合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北京所聚焦的科技创新更多在基础科学层面,为国家战略服务,是典型的前向一体化创新链模式,这需要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财政先期引导,支持建设大型关键科学基础设施。但从短期看,部分企业的外迁确实会带来财政收入减少,甚至可能对GDP都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北京要对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发力,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产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高端制造业回笼要进行政策扶持,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会议发布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四个突出特征:一是大量头部企业集聚,创新资源规模质量突出。二是制度创新不断突破,创新发展政策环境突出。三是科技引领转型升级,创新成果产出绩效突出。四是技术交易蓬勃发展,创新辐射带动能力突出。

《报告》显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着五个问题和挑战:一是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跟踪式研究居多,开拓性研究较少。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缺口比较突出,国际科技人才合作困难重重。三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结构性脱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京津冀协同创新仍需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效率亟需提升。五是疫情影响或长期持续,严重影响北京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对于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提出了九个建议:

一是加快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是建立健全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多主体支持为辅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保障。

三是加快构建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多措并举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是坚持以信任为前提,持续深化科技经费和项目管理方式改革,赋予科技人才更大自主权。

五是加快推进“三城一区”科技合作机制创新,突破各类制度层面的制约和障碍,形成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科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

六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风口,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孕育新经济。

七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元主体高效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着力释放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动能。

八是建设京津冀产业加速共同体,构建“研发共同投入,产业化共同受益”合作机制,推进产业创新协同。

九是强化全球科技创新精准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