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制造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历史性变革 成各国经济发展重中之重

时间:2022-03-29 13:04:29

 

来源:中国财经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制造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全球历史性变革,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重中之重。德日两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在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尤其是在构建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体系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这对于我国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题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德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践

德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制造业体系,目前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品牌已达2300多个。德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国有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实行大陆法系,这与我国的类似。德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银行贷款主要面向中小制造业企业(雇员人数在249人以下,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企业)。德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友好,德国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的可得性高。欧洲央行开展的2020年4―9月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调查显示,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的波动水平远低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根据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调查,2018年德国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中,一次性批准的贷款申请占比达64%,完全被否决的比重仅为11%,德国50%以上的企业贷款为中小企业贷款。

第二,制造业企业融资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制造业企业产品从研发到生产、上市,整个生命周期较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1997―2020年德国企业财务报表推算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制造业企业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7%以上。

第三,分层次分机构精准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大型企业主要向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则主要依托区域性的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等中小型银行,信贷额度从几千欧元到几千万欧元不等,覆盖从管理规范的中型企业到属于自由职业的手工工匠。德国基本形成了涵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贷担保机构、各类发展基金、企业拆借、投资银行等各具特色、有序发展的分层次金融体系。

第四,以管家式银行模式定向、精准服务企业。尽管多头借贷普遍存在,但是德国中小企业会选择其中一家银行作为管家银行。管家银行主要扮演四种角色,即首要融资者、长期融资伙伴、融资的重要稳定器和协调者、外部治理方(管家银行往往是企业的持股方或监事会成员),与企业保持了较为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融资因此可获得性更高、稳定性更强。

第五,以政策性贷款及信用担保融资为主,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融资。德国建立了担保银行、放贷银行风险共担的担保体系,通过贷款担保银行承担80%风险、承贷银行承担20%风险的方式,有效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其中小企业新发放贷款比重均达到40%以上。其中,约60%的中小企业贷款主要通过与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合作的“转贷模式”实施,充分利用了地方银行更熟悉中小企业实际状况,更易寻找客户、完成企业调查和信用审批等方面的优势。德国还设立了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融资的担保银行,基于担保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对银行的贷款申请评估后给予担保。为分担和控制风险,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向担保银行提供反担保,每家企业的担保额度不超过125万欧元,受担保企业涉及手工业、服务业、贸易、工业、自由职业者和酒店等领域。此外,在德国“工业4.0”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加大了对初创型和成长型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

日本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践

日本是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也成为其保持经济实力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日本也逐步以新兴科技产业的“再工业化”为目标,推进制造业发展。日本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体系。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为企业服务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根据国家战略规划,向企业提供具有国家政策导向的不同期限的、低利率的政策性贷款,贷款利率低至1%。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实行国产技术企业化贷款制度,对新技术企业化和新机械商品化试验提供低息贷款。

第二,以主办银行融资模式精准服务企业融资。主办银行是企业最大的贷款银行,且通常更倾向于提供短期贷款。主办银行大多向企业派遣董事等管理人员,银行董事多为由企业支薪的内部董事。主办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提供贷款、清算汇兑、咨询服务、承销企业债券、持有债券等综合业务往来。

第三,产融结合,利用自有资本积累发展的财团产业链模式,延长企业产业链。财团所属的金融机构可以为集团所属的制造业企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企业则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

第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补充体系,支持创新型制造业企业融资。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问题,日本通过设立政府性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通过信用担保协会进行担保,由信用保险公库对贷款进行保险,通过对贷款的担保及再保险,降低贷款风险。

德日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持续下行和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冲击,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面临经营难度加大、企业融资可得性不足等困境。德国、日本两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重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金融服务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地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提供资金,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的中介效率和分配效率,助力企业创造利润。短期内可通过锚定制造业企业的现实融资需求,给予定向精准的资金支持;长期看,还要逐步提高金融的适应性,通过金融活水带动人财物的流动,构建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激发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和创新力,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利润持续提升。

二是发挥核心银行在稳定企业经营发展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德国的管家银行和日本的主办银行,已成为企业的长期融资提供者、流动性保险者和金融救助的积极主导者。我国可借鉴两国经验,构建企业核心银行制度,由企业选择1―2家银行作为主要开户、结算、授信的核心银行。企业与核心银行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承诺及时向核心银行报告重大财务、债务和投资决策信息。通过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核心银行在企业公司治理和企业救助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核心银行在完善企业举债约束机制中的作用,强化债权人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

三是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互补合作。我国银行体系同质化、交易化的倾向明显,企业缺乏长期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支持。借鉴德国经验,可考虑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补位”作用,通过转贷、剥离独立子公司的做法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占比;也可进一步参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降低利润分配、资产扩张速度和资产风险权重的方式,保障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可持续性。同时,进一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绩效考评机制。

四是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扩充企业融资渠道。我国与德日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居民储蓄率高,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资本市场相对欠发达。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创企业众多且成长迅速,企业纵向流动性较强,创新创业空间大,这些都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必要继续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持续监管等基本制度,健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增强交易的便利性、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形成有效惩戒体系和监管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五是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融资担保成本。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帮助制造业企业获得贷款,但实践中仍存在中小企业担保业务产品不多、年费率标准不统一、担保比例制度规范不明确、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多的问题。因此,可借鉴德日两国经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担保相关的法律制度,发挥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协同优势,构建促进市场公平发展的统一业务标准、业务制度、运营流程和风险管理框架;加强担保机构与协助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明确保证责任形式、分担比例、代偿条件等,降低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融资风险,帮助企业获得融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