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6124点以来 主动权益基金和股票哪个更赚钱?

时间:2021-10-25 16:04:51

 

来源:互联网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最高点上摸6124点,2008年10月28日,触碰到最低点1624点。

14年过去了,这期间A股和基金哪个更容易赚到钱?

A股表现:

2007年10月16日之前上市的1427只A股,2007年10月16日以来,截止2021年10月18日,1427只A股算数平均收益为98.02%,但中位数收益率只有0.21%,收益率为正的比例为50.25%,也就是说,14年以来,有一半左右A股收益率是负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1427只A股的收益率分布区间。10倍以上的只有26只,占比为1.82%,5倍到10倍的有45只,占比为3.15%。收益率为负的个股一共710只,占比49.75%,其中249只A股这14年以来,下跌幅度超过了50%。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截止到10月18日,2007年的10月16日之前成立的208只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4.29%,中位数收益率为93.82%,收益率为正的比例为94.71%,最高收益率为411.88%,最低收益率为-21.33%。

下表给出了主动权益基金2007年的10月16日以来收益前20的基金。20只基金只有一只基金没有更换基金经理,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其他的19只基金均更换了基金经理,其中不少基金的基金经理前前后后更换了5人以上。这14年以来,表现出色的是富国基金公司,有4只基金上榜前20。

(华泰证券制图,截止至2021.10.18)

从2007年高点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与A股的收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主动权益基金2007年高点以来,收益为正的比例达到了94.71%,而A股收益为正的比例为50.25%。主动权益基金中位数的收益率为93.82%,而A股的中位数收益率只有0.21%。这14年以来,有26只A股收益10倍以上,但同时有249只A股下跌超过一半。回首股市高点以来的风雨14年,对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还是选择公募基金更适合一些。

巴菲特曾说:“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20个孔——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20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在这些规则下,你会认真思考你所做的事情,会被迫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你会做得更好。”A股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对炒股的定位往往是消费属性大于投资属性。散户通常炒股的目的只是为了赚快钱,或者单纯的图消遣。他们并不会深思熟虑的对待每笔投资,导致了相对更高的换手率和更差的整体收益率。

长期投资更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和长期利益,认真对待每一次“打孔”的机会,才能收获相对更大的赢面和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而要打孔打的准,还需要专业的判断,所以基金经理相比散户用更高的胜率,选基金是更靠谱的选择。

穿越牛熊的基金有什么特点?

能够穿越牛熊的长跑冠军基金,短期业绩看似并未有过人之处,贵在长期稳定持续的业绩输出。有数据统计,长跑冠军基金历史业绩特征与巴菲特展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1)“长跑冠军基金”进入全市场同业前1/10分位的高光时刻仅占10%,平均每10年出现1年业绩排名进入全市场前1/10。

(2)“长跑冠军基金”绝大部分年份业绩体现为持续稳定输出特征,大部分年份的业绩分位数在全市场20%-40%左右。

(3)1/3时期业绩或跑输同业,部分风格偏好显著的“长跑冠军基金”每3年将经历1年不适应自身风格的市场环境,业绩跑输同业。

因此,即便是选择优秀长跑基金去长期持有,也需要注意:一个是不能押注在一两只基金上,需要分散配置,尤其是选择不同持仓风格的产品,这样当其中一种风格、板块表现不好时,并不至于让组合总体受挫过重。

不幸买在高点,怎么能更快解套?

其实,在投资中应对比预测更重要。与其像抛硬币一样去预测短期的涨跌,不如想好出现各种市场情形时恰当的应对策略。买入后,如果短期市场回调怎么办?是简单地持基待涨,还是可以考虑越跌越买来降低成本呢?

从历史数据的回测情况来看,有规划的实践定投,不仅是一个良好的理财投资习惯,也更容易让我们把握市场中的机会。这种投资方式着眼于长期,因而尤为适合中长期目标的投资,如子女教育金、养老等。

很多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下行时,都想“再等一等”,尤其是新手基民,面对震荡市场,难免出现恐慌。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市场底部,而按部就班的实践定投计划或许是我们应对市场震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正如格雷厄姆所说:定投能防止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大量买入。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坚持定投,到市场上行时就更容易将前期的积累化成收益。

总结来看,如果进场后发现自己买在了相对高点,也不用后悔莫及。一方面,优秀的管理人有机会在中长期创造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市场下跌中坚持定投,摊薄前期高位买入的成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