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硬核”创新促合肥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12-20 19:05:29

 

来源:中投网

创新是合肥最鲜明的底色

自2017年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全力以赴贯彻落实科学中心实施方案,重大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突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合肥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全球科研城市中位次再次跃升。

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也是与北京和上海并肩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城市能级上积极作为,不断加大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缩小与长三角兄弟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成效不断显现。

合肥创建了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建成了一批“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挂牌,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打造“七大平台”。深化与中科院合作,组建能源、健康、大环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科学装置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如今,合肥依托这些“硬核实力”,一批“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一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在合肥攻克各类“卡脖子”问题,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合肥重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紧紧抓住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深化协同创新。合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度挖掘大院大所大学“富矿”,与中科院、中科大、清华、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共建26个协同创新平台,同步组建市场化公司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系统创新“城市生命线”技术,在合肥地下管网和桥梁率先应用示范,现已在国内50多个城市、海外10多个国家实现产业化应用。

支持企业创新。合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交易、专利授权等创新指标中,企业占比达七成以上。累计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4家、工业设计中心8家,均居省会城市首位。创建46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特色载体、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梯次培育纵贯种子期-瞪羚-独角兽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队伍,累计培育332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分别居省会城市第8位和第2位。

打造产业集群。合肥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每年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00项左右,组建产业技术联盟26家。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2大重点产业,创新实施“链长制”,强化全链条布局,梯次培育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的战新产业集群体系。围绕量子科技成果,积极布局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支持相关技术产品在政务、教育等领域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化步伐。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实现生产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购买进行产业化转化而实现,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在研发、生产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直接在产业链中实现先进的生产力。深圳之所以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就在于深圳的创新不是将技术推销给企业实现生产力的转化,而是直接在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深圳的“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正是反映了深圳按照经济规律组织创新,创新链与产业链达到了深度融合。所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如何,是科技创新收效显著与否的关键所在。

合肥应用创新较之原始创新相对偏弱,企业创新能力可以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战新产业龙头企业在战新产业链中担任着关键性角色,其技术创新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重点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有力地拉动了合肥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合肥新的产业地标,彰显了合肥“创新高地”的实力。随着合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深入打造,合肥发展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