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中国应对输入性通胀无可非议

时间:2021-10-22 13:59:11

 

来源: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面对PPI涨幅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等情况,我国积极采取措施保供稳价。中国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胀的行为,却被西方舆论解读为造成全球通胀预期升高和供应链紊乱的原因。这种“倒果为因”的论调在事实面前显得无比荒谬。中国应对输入性通胀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经济稳定的正当行为,无可非议。

今年以来,PPI涨幅整体呈扩大趋势,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经济恢复需求扩大以及部分产品供应偏紧等多重因素影响。这背后的关键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施“大水漫灌”极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复苏预期和供需失衡相互叠加,从而不断推高全球通胀风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作为全球通胀的始作俑者,美国CPI已连续5个月涨幅超5%。美国通胀高烧不退,加之经济始终未见好转,不仅引发了其国内供应链紊乱、罢工风潮和滞胀风险,更加剧了全球通胀预期。

一些西方媒体极力将当前全球通胀风险与中国的应对举措挂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美国为例,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涉及住房及水电气支出、能源商品与服务、食品及饮料、食品服务和住宿、医疗保健服务等类别合计份额近70%,这其中绝大多数并不受中国商品出口影响。而住房、能源、医疗服务等消费类别的价格才是推升美国通胀的“主力军”。

相比美国的“大放水”,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目前供需端的复苏整体比较均衡,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正是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务实行动,努力稳定着全球经济。今年以来,中国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稳定市场。中国经济的企稳复苏,有效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稳定。即使是在应对近期PPI高涨的时候,中国也依然审慎施策,通过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通胀预期等举措来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中国应对输入性通胀的举措,是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国民经济健康恢复态势继续保持下去,这既有利于中国经济,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在通胀问题上对中国妄加指责,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无法干扰中国的政策走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