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跨境电商通关后续新政博弈“正负”清单

2016-06-06 10:58:00

 

来源:互联网

跨境电商通关后续新政博弈“正负”清单

跨境电商新政中对企业造成极大困扰的“通关单”暂缓执行,行业迎来一年缓冲期。这意味着,跨境电商企业最难提供的原产地许可、相关授权证明等单证一年内无须提供,消费者依然可以购买到受通关单限制最严重的化妆品、保健品、母婴用品等跨境电商热销产品。

从4月8日新政实施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行业哀鸿一片。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税率调整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预期中大,反而是“正面清单”和“通关单”让许多跨境电商企业“望而却步”。

“新政实施后,订单量和出货量都下降了50%左右,原来准备投资这部分业务的电商无法进入,资本市场也放慢了投资速度。”一位保税区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专家表示,此番政策推迟执行在预料之中,但一年后的政策走向如何尚未可知。

制定仓促

“通关单的矛盾点在于海关的监管,税收政策的研究花了2年时间,但海关监管等配套政策的出台则较为仓促。通关单暂缓一年执行,也给监管政策留出调整期。”一位熟悉跨境电商新政制定的权威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4月8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再征收行邮税,而是征收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此后,财政部公布两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清单”,按照清单要求,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选货物核验通关单,“二线”出区时免于核验通关单。化妆品、医疗器械、特殊食品等货品首次进口时需要首次进口许可证、注册或备案。

新政意味着原先只需提供“订单、支付、物流”三单即可报关的保税进口模式停止,更为复杂的报关流程将企业推向困境边缘。

所谓“通关单”是指“入境货物通关单制度”,属于传统一般贸易监管方式。货物在进入中国向国检申报时,除“检疫”环节外,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原产地证、卫生证、销售许可、动植检证、质检报告等文件,审批流程长、复杂,无法满足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的跨境电商对于时效的高要求。

“新政最大的问题就是通关单的问题。没有给企业过渡期,而且不符合跨境电商B2C(企业对个人)的特点。”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部副主任张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跨境电商的商品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很多东西提供不了单证,不是难度大,是根本做不到。”张莉补充道,“还有检验检疫备案,化妆品保健品备案需要两年,这对企业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等备案完成,消费者需要的化妆品类别可能已经变了。”

按上述要求,以进口保健食品为例,首次进口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须向食药监总局备案。据了解,目前在食药监总局备案的品类不过700多种,每个品类审批时间为1至2年,检测备案费用在50万~100万元之间。

复杂的备案流程、漫长的备案时间,以及由于B2C商业模式下,跨境电商无法提供的“原产地许可”“相关授权证明”等问题成为一道道跨境电商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

记者从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方面了解到,清单包括的 1240 个税号商品中,如果按照一般贸易监管,则有 644 个税号需要满足前置审批条件,特别是奶粉、化妆品、保健食品等需要复杂的注册备案程序,对一般贸易进口形成巨大的障碍。

“企业这两年都是按照物品来监管,不太适应新政策,需要一个过渡调整期。这几方面来说,新政实施推迟一年也是预料之中。”张莉分析道。

冲击巨大

“新政实施后,我们的订单量下降了50%~70%,进货量是原来的一半,出货量是原来的20%~50%。有些客户已经下了采购订单,但是因为不能发货,款项要不回来,又不能退货,损失惨重。”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4·8”新政后行业受到很大影响。

上海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有几家电商企业想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本来都谈的差不多了,‘4·8’新政之后,这些电商就开始退缩了。”

“出货量大幅减少,人员也减少了近一半。尤其是一线员工,没活可干,有些公司只能选择裁员。”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到,企业用工大幅下降。以郑州综试区为例,区内电商企业一线员工从新政前的最高 6000 人急剧减少到 700 人左右,大企业包装线从 4 条减少到 1 条,小企业基本停工待业,配套的快递、仓储、运输工人处于半歇业状态,整个综试区从新政前的车水马龙变得无比萧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