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寄望直融纾困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谋变

2021-08-07 09:51:33

 

来源:互联网

寄望直融纾困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谋变

随着2015年央行五次降息,银行业息差收窄的压力上升。银行希望通过增加信贷投放量来提高收益,比如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以带来更高利润。

而《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并非易事。同时,对中小微企业而言,随着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转系统”)制度的完善及融资方式的日益丰富,更多企业希望尝试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有银行业内人士猜测,随着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登陆新三板后,或会影响银行之后信贷投放的市场份额。

缩减的信贷需求

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这是2015年央行第五次降息。

某国有银行信贷部处长告诉记者,央行降低基准利率,无疑使得银行背负息差收窄的压力,银行本身也迫切地希望增加信贷投放量来提高收益。相比于大型企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银行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其授信,亦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而某国有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部经理向记者透露:“银行目前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是充沛的,但2015年以来,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缩减,过去每年融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15年减少明显。现在仍然处于经济下行期,企业能保持稳定发展就已经不错了,可不敢盲目扩张,所以融资规模都比较少。”

上述国有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部经理补充道,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过去经营稳定的老客户也在2015年暴露了风险,对于这种情况,在客户续贷前的两个月银行就会着手采取行动,一般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降低贷款额度;另一种,对于经营情况下滑严重的客户,比如业绩下滑了40%、50%的企业,银行或直接退出。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胡建忠曾在近期召开的中国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介绍道,根据中国长城资产的分析显示,目前的不良贷款特征是,“高危”领域多集中于小微企业、钢贸、矿业冶金这类强周期行业,及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领域。

渣打银行最新发布的2015年10月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已经降至2014年指数首发布以来最低,整体指数由9月的56.6降至55。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银行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银企关系愈加紧张,信任度极低,企业被银行抽贷、压贷的情况更加普遍。

银行信贷份额或被抢占

上述国有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部经理向记者透露,在2015年中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需求疲软的同时,更多企业想借助新三板直接融资的愿望也日益凸显。

根据新三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28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已经达到5047家,而在2014年末,挂牌公司总数仅为1572家。在如今的5000多家挂牌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总体占比约为95%,小微企业占比为69%,高新技术企业占比65%,其中还有24%的挂牌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员。新三板的国企不多,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占比则高达96%。

刘军(化名)是某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企业正是众多想要借助新三板融资的企业之一。刘军介绍,自己的企业在几年前规模并不大,那时候想从银行进行贷款很困难,他曾经尝试过发行私募债,不过刘军坦言,发行私募债的成本比向银行贷款成本要高。

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刘军逐渐尝到了甜头,2015年以来,有更多的银行愿意为其提供贷款。但刘军依然认为,找到一个直接融资的办法更为稳妥。“我们公司最近在为上新三板做准备,现在中介机构正在对公司进行尽职调查。目前的首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法务、财务等方面,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其次是希望借机进一步融资。”刘军如是说。

某证券公司新三板分析师告诉记者,新三板的准入门槛低,随着分层办法的实施,作为侧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独立市场,新三板的融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曾在2015年11月表示,新三板完善了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链条,从成熟期前移到创业期,形成了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融资特点。

根据全国股转系统数据显示,2015年11月,当月新增发布预案数量为321次,拟募集资金419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12月份仅为8次和2.6亿元。

记者了解到,完善多元融资是2016年新三板市场工作重点之一,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为定增、股权质押融资及新进推出的优先股,债券融资为私募债和银行信贷,未来将推出公司债及股权质押回购等融资方式。

上述国有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部经理担心道,未来随着更多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融资或将冲击银行向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市场份额。“我手中的一个客户今年登陆了新三板,他们公司一年的收入大概3000多万元,在我行贷款时基本是2000多万元/年的规模。登陆新三板后,影响力扩大了,就有投资机构找到了该公司,对其进行了1000多万元的投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