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宇宙行”的万亿绿色生意经

2021-08-07 11:31:33

 

来源:互联网

“宇宙行”的万亿绿色生意经

绿色金融已然迎来“风口”。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走在了国际前沿。

以工行为例,作为国内首家加入“金融机构能源效率声明”的大型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12月末,该行在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约1.1万亿元,累计承销各类绿色债券20只,募集资金总量1526亿元,为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环保工程、污染治理等一大批绿色项目提供了金融支持。

2017年,国内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和探索也在积极推进。

7月17日,由工行主办,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的环境风险分析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工行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ESG绿色评级与绿色指数研究报告》和《环保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钢铁行业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分析报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银行在支持环保型企业时,还缺少完善的外部相关配套环境和措施,如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划定“绿色”的标准;部分有形资产缺少流转平台、流转市场和信息交流平台,造成抵质押困难;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仍以鼓励为主,缺少激励政策等等。

未来如何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曹明弟认为,这需要监管层面、金融机构和相关投资者共同支持,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的同时,亦要在一定程度保证其盈利性。

大行率先求变

陈雨露近日在公开场合提到,央行等七部委早在2016年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统一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在浙江、广东等五省(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日趋完善。在政策东风下,绿色金融迎来更多发展机会。根据银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同比上涨12.9%,在各项贷款总余额中占比近10%。

不过,近日记者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尽管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性政策日益增多,但银行业自身资产结构绿色化转型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需要创新突破。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银行以往的信贷是标准化业务,但对于普惠金融的对象而言,银行以往的制度设计和贷款审批流程与企业需求有差别,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银行突破自身局限,进行新的产品和流程设计。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杭州西溪湿地进行环保改造时,工行就已创新贷款方式参与其中。“在2006年,银行对于环保项目的涉足不多。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项目二期、三期工程实施前,资金需求量大,需要银行参与,但由于拿不准其中风险,且缺少配套的信贷产品,多数银行都在观望。”工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魏洋介绍道,当时是工行率先参与到这一环保项目中。

据了解,为解决工期紧、资金需求量大等困难,工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在对项目风险进行充分调研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审批快捷、放款迅速且担保方式为信用的搭桥贷款,向西溪湿地三期两个配套工程项目各投放5亿元贷款,满足了前期资金需求。截至2012年,工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累计向西溪湿地建设及经营项目投放项目贷款37.85亿元,当前贷款余额3.05亿元。

浙江省湖州市是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银行机构正在此对绿色金融进行创新尝试。记者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调研时了解到,由于当地是竹制品大县,因此有许多个人或小型企业从事竹凉席生意。“这类竹凉席企业属于环保企业,但缺少抵质押物,难以贷款。为解决其贷款难题,几年前工行推出了‘竹仓贷’特色融资产品。”工行安吉支行行长郑月镁介绍道,“竹仓贷”是以企业仓储存货为质押,向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竹凉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