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4倍大牛股业绩出炉:去年四季度净利降逾三成 曾四收关注函

时间:2022-02-27 11:26: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2月25日晚,雅本化学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12.13%。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979万元,环比下降近35%。

自2021年11月1日至今,雅本化学股价大涨463%,期间四次收到交易所关注函。公司多次回应撇清与辉瑞关系,但投资者热情不减,知名游资频频登上龙虎榜。

专家表示,新冠口服药市场想象空间很大,国内辉瑞口服药上游原料生产商有望受益,但同时需要关注公司与辉瑞合作的具体事项,警惕短线炒作。

第四季度净利降超三成

雅本化学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20.85亿元,同比增4.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12.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减少1.02%;基本每股收益0.19元,同比增12.43%。

对于这个业绩表现,股吧里投资者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炒股“炒预期”,公司6456万元卡龙酸酐及其衍生产品订单在手,扩产后2022年业绩有望大增;也有人认为,公司2021年业绩不及预期,基本面配不上盘面表现。

记者对照三季报数据发现,雅本化学第四季度营收微增,而净利却下降超三成。公司第四季度营业收入4.81亿元,环比上升7%;归母净利润2979.14万元,环比降35%。

然而,自2021年11月1日以来,雅本化学股价持续高歌猛进。截至2月25日收盘,公司股价累计上涨463%,报28.89元/股,市值达278.3亿元。

2月17日雅本化学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自2月1日起至关注函回复日,公司拥有卡龙酸酐及其衍生产品产能合计约20吨/月,受春节假期放假及疫情防控等影响,产能利用率下降20%;卡龙酸酐产量为3.3吨,卡龙酸酐及其衍生产品销量为1.66吨;销售额为653.27万元,累计在手订单6456.12万元。

四收关注函

2021年11月4日,雅本化学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研发生产的医药中间体卡龙酸酐商业化量产工作顺利,目前月产规模达到20吨”。次日,辉瑞公司公布其新冠口服药物的中期临床数据。

此后,投资者多次在互动易平台问询雅本化学卡龙酸酐相关业务情况,以及是否直接或间接供货辉瑞公司、公司卡龙酸酐产品是否为辉瑞新冠口服药中间体、是否符合辉瑞产品需求等问题。有投资者在雅本化学互动易提及“卡龙酸酐为辉瑞抗新冠口服药最上游主要或唯一原料药”。

2021年12月23日,雅本化学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核查卡龙酸酐相关业务情况。此后,公司又于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19日两度收到关注函,要求说明卡龙酸酐产品和辉瑞新冠口服药具体关联以及是否有蹭新冠热点的情况。

最近一封关注函是在2月14日下发,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公司已申报年产50吨帕罗维德原料药项目、500吨卡隆酸酐中间体、300吨氮杂双环已丸烷等项目具体情况,以及与辉瑞公司新冠口服药帕罗维德是否存在关联。

2月17日公司回复称,上述项目已获得立项备案批复,后续将根据政府要求,向有关部门申报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等审批流程,但不能准确预计完成时间。目前公司尚未决定是否投产,最终是否投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此外,公司未与辉瑞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未向辉瑞公司供应卡龙酸酐产品,辉瑞公司亦未向公司提供任何关于新冠口服药前端原料采购的质量标准,且公司客户拒绝提供采购公司卡龙酸酐及其衍生产品的最终用途,公司不能确定前述公司及裕昌精化立项备案的三个项目未来是否能够投产,不确定如投产所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辉瑞产品需求。

机构:新冠口服药市场广阔

2月11日,国家药监局通过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进口注册。

同日,博腾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跨国制药公司辉瑞旗下爱尔兰生产基地的新一批《采购订单》,将为其提供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业务;订单金额6.81亿美元,交付时间是2022年。

2月20日,凯莱英发布公告,近日公司全资子公司吉林凯莱英医药化学有限公司与客户签订了相关产品新一批的《供货合同》,本次合同金额约35.42亿元,交付时间2022年。业内普遍猜测与辉瑞有关。

首创证券医药研究员李志新表示,辉瑞预计2022Q1Paxlovid产量为600万疗程,2022H1产量为3千万疗程,全年为1.2亿疗程(业绩指引220亿美元)。考虑到新冠肺炎的强传染性,随着获批国家的增多以及MPP协议的推进,产能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按药品生产成本15%-20%计算,对应今年相关产业链市场规模在33亿-44亿美元。国内小分子药物中间体、API、制剂等供应链体系稳定成熟,相关企业有望产生较大收益。随着产能的逐渐扩充和产品的交付,产业链上企业均有望获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