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央行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旨在助力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

时间:2021-09-27 09:27:11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徐贝贝

9月23日,人民银行召开电视会议,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会议要求,要积极稳妥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按规定及时满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流动性需求,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据了解,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央行按需足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数据显示,8月份,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SLF操作共0.6亿元,均为隔夜期。其中,隔夜、7天、1个月SLF利率分别为3.05%、3.2%、3.55%。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SLF改革主要体现在方式上,目的是提高操作效率,有助于缓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压力。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SLF利率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其操作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助于维持利率走廊稳定运行,更好稳定市场预期,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及时有效满足

银行合理流动性需求

2013年,央行创设SLF,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提供大额短期流动性支持,期限为1至3个月。自2014年1月20日起,央行开展分支行SLF操作试点,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2015年2月11日起,央行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可以看到,自创设以来,SLF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改革,操作对象逐步扩大,基本覆盖存款类金融机构。今年5月,央行印发《关于完善常备借贷便利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加强对常备借贷便利的管理。通过系统改造实现中小金融机构以券款对付(DVP)方式借用SLF,提高了SLF操作效率。

就近日再次提出推动SLF操作方式改革,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此次推动SLF操作方式改革,有序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旨在稳定市场预期,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近年来,利率走廊框架不断完善,SLF操作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逐步突出。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央行加快推动SLF操作方式改革,更能及时满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流动性需求,维持利率走廊稳定运行,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推动地方法人银行

更好服务小微企业

9月9日,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在今年剩余4个月之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本次电视会议对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要发挥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的积极作用,尽快部署、从严审核、精准投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加快贷款投放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中小企业更符合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然存在不均衡、不稳固的问题,支小再贷款本身是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融资可得性。

从监管层表态来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是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任务。董希淼表示,地方法人银行深耕地方,在业务模式、客户定位、产品服务等方面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受疫情冲击,银行业尤其中小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压力,其补充资本的紧迫性进一步上升。董希淼表示,由于公司治理能力相对薄弱、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中小银行需重视防范流动性风险。而推动SLF操作方式改革,能够帮助中小银行增强流动性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此外,梁斯建议,地方法人银行应当在明确业务定位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包括在盈利可持续、资产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架构。此外,地方法人银行在各个业务环节也要积极创新,例如,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信息便捷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效率,在更好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确保稳健经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