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风险偏好男女有别吗?

2018-10-27 09:01:00

 

来源:互联网

风险偏好男女有别吗?

小区里有不少孩子,男孩女孩都有。无论是挖沙还是玩滑梯,男孩通常会活跃很多,大喊大叫,穿来穿去;而女孩相对文静些,专注地做眼前的事情。

群体活动也常常显示出男女差异,男孩三五成群,舞枪弄棒,踢球戏耍;而女孩通常只和好朋友一起玩,玩的项目也局限在所学爱好,且一般人数少。孩子的户外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别作为一种社会角色逐渐赋予孩子,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认同该角色,从而在行为上会明显展现出性别差异。都说女孩好养,不仅说的是女孩乖巧懂事,更重要的是指女孩从小不太会主动去做一些不确定的事。在父母看来,日常生活都是确定的,才显得比较轻松,这大概是好养的真实含义。相比之下,男孩通常比较“野”,行为会超乎寻常,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医院的儿科经常看到男孩摔伤碰伤的,但很少看到女孩摔伤碰伤的。

依据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似乎可以推断,男性风险厌恶程度应该更低,因为经过不确定决策的历练更充分,且社会互动频度更高、社会网络半径更长。相较之下,女性风险厌恶程度应该更高,因为一直从事确定性的决策,且社会网络半径更短、社会互动更多体现在好友之间。无奈现实中的观察似乎是反着的。比如拿当下的大学来说,似乎学习好的大多数是女生。这些女生并非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或者只会考试的学霸,恰恰相反,这些女生爱好广泛,非常活跃;勤于思考,动手能力也强;不惧竞争,喜欢挑战性的工作。总之,这些优秀的女生看起来颇具男孩子气,而很多男孩子相对就安逸多了,缺乏进取心,也不够勇敢。大学老师们现在非常困惑,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行为上这种似乎反常的性别差异?

如果说对大学生的行为观察可能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一些学校和专业,会犯归纳谬误,那么大数据的研究就应该靠谱些吧。许多行为金融学家利用股票市场的大数据研究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发现女性投资者在行为上并没有必然输给男性投资者,甚至有些证据显示,女性投资者可能风险厌恶程度比男性投资者反而低些。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同样对风险厌恶的性别差异感兴趣,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实验结果支持女性更厌恶风险,但这个差异程度很小。还有部分实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女性和男性在风险偏好上的显著差异。这些科学研究说明了什么?至少我们可以判断,风险厌恶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小时候观察到的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并不能代表长大成人后的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很多男性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当护花使者,或者危机时刻英雄救美。不过男性是否想过,女性可能并不需要被保护?甚至反过来做你的护花使者?这样说依旧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两位行为实验经济学家龚冰琳教授和杨春雷教授就曾经研究过不同少数民族居民的风险偏好,这些研究结果发现,摩梭族等少数民族居民的风险偏好显示出很小的性别差异。还有一些国外的学者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的风险偏好,同样发现一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居民在风险偏好方面展示出很小的性别差异。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行为。尽管小时候我们能观察到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显著差别,但随着其长大成人,社会的影响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社会结构中女性地位越高,社会地位方面性别越平等,那么风险偏好方面的性别差异就会越小。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大学里女生会凸显出竞争优势?这背后和我国女性的独立和社会地位平等有关。新中国建立后,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被广泛倡导,女性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这种对特定社会角色的激发实际上在推动性别平等的同时,也在重塑女性的偏好与行为。一些国内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也进行了其他一些实验研究,便于和国外的相关实验对比。这些实验研究同样发现,风险偏好方面性别差异很小,没有理由认为女性普遍更厌恶风险。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女性和男性一样能从容应对风险,且女性学习更努力,行为更自律,工作更刻苦,那么假以时日,究竟谁才是护花使者?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下。当下的舆论总是认为现在的男性不够阳刚,这似乎是对男性的误解。男性对外表美的认同随时代而变化,而这种外表美的变化并不等同于偏好和行为的变化。比如说一个男性看似外表文弱清秀,不代表他不敢冒险,或者不愿冒险。现有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在风险偏好这个问题上,男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厌恶风险的趋势。实际上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风险厌恶程度还是略低于女性的。这说明男性的风险偏好并没有因为审美的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实质性的变化。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