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2019:唯有改革 才有高质量增长

2018-12-29 09:40:00

 

来源:互联网

2019:唯有改革 才有高质量增长

范欣

2018年即将过去,2019年转眼到来,站在岁末年初的关口,有必要对即将成为历史的2018年经济进行分析总结,对2019年走势进行判断。

回首2018年,这一年注定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周年华诞,我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一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经济增速、就业与物价水平预计达到年初既定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打好三大攻坚战目标初战告捷,“资产荒”现象难觅踪影,楼市去库存目标阶段性完成,过快上涨的房价在棚改货币化政策收紧和楼市“五限”调控政策压力下已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资管新规政策虽较征求意见稿有所放松但影子银行的无序扩张时代已基本宣告终结,货币信用再创造能力显著下降,预计2018年我国总体杠杆率较2017年不会显著增加,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初见成效。

但另一方面,这一年我国经济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全球黑天鹅与灰犀牛性质金融风险对我国的潜在影响不断,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困难逐步增加。

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贸易摩擦升级间接导致我国净出口对GDP贡献由正转负,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大宗商品价格在上中下游间的传导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触顶回落、PPI增幅下降,财政政策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下降和民间投资的下行导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两位数降低至个位数,居民短期杠杆率过快增加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比增速下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出现近年来罕见负增长,除商业银行外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共同导致股市全年出现了30%左右的大幅下挫,美联储频繁加息导致全球非美货币不同程度贬值,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半年货币政策虽大幅放松但市场信用扩张仍表现为放缓态势,广义货币增速持续徘徊在近年来的低位。

分析其中深层次原因,可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两方面分析。就外部而言,现有全球贸易、生产和财富分配格局正在面临极大挑战。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制造业回归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加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已大幅提升,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要素成本还较低,一些跨国公司已将生产基地移至这些国家,我国全球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地位正遭受挑战。加入WTO、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条、成为全球制造工厂正是我国经济腾飞之起点,同时也是我国积累外汇储备、扩大国内投资、以外需弥补内需不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前提。

就内部而言,支撑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依托即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快速逼近的同时,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生育率不及预期,预计2018年新出生儿童数量将低于2017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劳动人口数量与名义GDP增速显著相关。同时,过去十年间以增加负债、扩大要素投入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正在衰竭,2017年我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已达250%,利息支出极大地挤占了实体经济融资,再想依靠各经济主体增加举债或超发货币的方式刺激经济已无可能,过高杠杆率还制约了全社会的信用创造,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边际影响逐渐减弱。这也就是为何我国要排除万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经济增长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与科创体制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短期经济发展新动能还不能有效过渡至创新主导上。不仅如此,依靠负债驱动发展还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问题已然存在,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事实表明再按以往加杠杆增加债务规模逻辑刺激经济已不可行,加大市场化改革推进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逐步缩小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才是根本。

展望2019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五个方面为2019年经济走势和所需采取的政策均指明了方向,且针对当前经济存在问题给予了明确改革路径。

与往年不同的几点在于,一是突出创新,更加强调了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供需两端齐发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一方面通过减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将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由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建逐步转向5G、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三是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制度环境,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四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客观而言,2019年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环境,我国经济都可能面临不亚于2018年的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也将有所增加,但只要继续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持续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和开放规模,坚持先解决增量再解决存量问题导向,那么方法总比面临的困难多,合理度过这一转型困难期、迎来经济发展的二次腾飞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就是有可能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