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增发 多家券商遭遇“破发”尴尬
高位增发 多家券商遭遇“破发”尴尬
自此轮杠杆牛市启动、两融等资本中介业务占券商营收比重迅猛攀升以来,几乎大部分券商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供血”紧张。
在此背景下,再融资成为券商颇为普遍的集体行为。其中,上市券商更因为平台优势,借力估值不断上行的A股,令人艳羡地接连发布规模不小的定向增发计划。
然而,在A股高位发布定增预案的上市券商,突然之间几乎大部分在此轮巨幅下跌后落入“破发困局”。有券商分析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通过各个渠道提振股价、顺利完成定增是大势所趋。但经过此轮调整,市场更加冷静,定增价格是否存在博弈空间需等待市场验证。”
价格倒挂
随着3月以来,A股自3000余点不断攀升直至冲上5000点高位。而在3月到6月的这波行情中,山西证券(002500.SZ)、国元证券(000728.SZ)、长江证券(000783.SZ)、东吴证券(601555.SH)、东兴证券(601198.SH)、申万宏源(000166.SZ)、国金证券(600109.SH)等7家上市券商依次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且将增发预案价下限(注:又称增发底价)定在了股价走势的新高上。
然而,6月下旬一轮深V行情突然袭来,市场接连暴跌,90%以上的上市公司被动“洗筹”。
上述7家发布定增预案的上市券商中,除在3月中旬发布预案的山西证券增发底价12.69元/股较低,未因此轮巨幅下探而“破发”外,其余6家券商按照7月21日不复权收盘价计算,均已与增发底价形成“价格倒挂”。
其中,国元证券增发底价为30.14元/股,截至7月21日收盘价25.19元/股,倒挂16.42%左右;长江证券增发底价15.25元/股,倒挂18.49%左右;东吴证券增发底价23.38元/股,倒挂24.29%左右。不过这3家上市券商均在预案公告后进行了2014年权益分派,国元证券、东吴证券亦已公告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价格。
此外,在今年6月以后、A股高位发布增发预案的3家券商目前全数“未发先破”,东兴证券增发底价33.06元/股,倒挂27.25%;申万宏源增发底价16.92元/股,倒挂15.96%;国金证券增发底价26.85元/股,倒挂24.13%。
“价格倒挂确实会影响定增的顺利进行。”一位四川本土券商保代提到,定增底价是以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发行期首日的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设立,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应按不低于该发行底价的价格发行股票。而除了规定,在A股市场此前的剧烈调整中,参与定增的机构投资者或将对定增价格产生不同诉求,这亦是影响定增顺利的一个因素。
而根据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除申万宏源净资本已达到200亿元以上外,上述几家定增底价与行情现价倒挂的上市券商净资本均在100亿元以下水平,其中东兴证券净资本最低仅61亿元,其余4家则在80亿~96亿元之间。
但与此同时,这5家净资本在100亿元以下的上市券商,截至7月21日,融资融券余额相对处于高位。其中长江证券两融体量最大,期末存量为397亿元,而其2014年末净资本为96亿元。排在其后的是2014年净资本仅为61亿元的东兴证券,两融余额达到240亿元。此外,国元证券两融余额223亿元、东吴证券171亿元、国金证券最低,为151亿元。
虽然此前媒体盛传的净资产4倍上限的“两融天花板”暂并不具有法律、法规约束力,但仍然可以看到,上述券商均面临较为紧张的“供血问题”。再融资对其而言不仅是“争上游”的动力来源,更是保持速度防止掉队的“能量补给”。
尚可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