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经济学家看股灾:维稳大局下“转机”渐强

2021-08-07 08:32:49

 

来源:互联网

经济学家看股灾:维稳大局下“转机”渐强

已到康波重要分界点 适应经济新常态

观点来自: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近期,全球金融、证券市场剧烈波动,全球范围内各大经济体倍显疲弱,在变局交织的背景下,目前经济正处于康波周期(注:所谓康波周期,主要是指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经济运行中存在为期5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规律。即在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衰退期、繁荣期、混乱期再到衰退期的循环,其中衰退期约有10余年,繁荣期则持续近20年,混乱期则占据5到10年)重要分界上,而中国经济亦体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常态”。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处于“去杠杆”和“加杠杆”的两难困境中。一方面,为恢复经济、避免此前的金融危机重演,去杠杆被作为主要手段。但在此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的经营目标则由“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从而进一步导致消费低迷、投资停滞、信用收缩、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和蔓延,政府不得不“加杠杆”以刺激经济,其中除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外,亦使用货币定向购买政府国债,以支持政府开支,反而致使政府债台高筑,因其不可持续,又再度埋下了可能面临快速去杠杆的隐患。

在中国,目前是发育新阶段展现出的“新常态”。即,在经济风险方面,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顾,对症下药;在生产要素方面,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方面,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面,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等九大特征。

若要跳出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的泥沼,已不能依赖于提高总需求的短期货币政策,而须仰仗能够直接影响总供给及其结构的财政政策。

可以预测的是,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述“新常态”时,未来经济增长或将长期呈现低水平波动,不仅潜在增长率有下移的倾向,而且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也成为常态;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各国政策的分化,致使政策实施国难以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且还会引发国际上“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退潮;全球治理出现真空,传统的国际治理机制可能陷入失灵状态。

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需要一种新思路,即供应端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新常态下的变化都出现在实体经济,并且都是供给端的问题。上述“去杠杆”“加杠杆”,以调控总需求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然陷入悖论需要扬弃。相应地给予长期的促进供给端调整的新经济学思维需要构建,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在这一时刻,大胆地推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重心在于供给端,包括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教育发展,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提高退休年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移民政策,完善企业税制等都是题中之有义。

在历史转弯的关键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比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维稳”组合拳助力市场阶段性见底

观点来自:张忆东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近期国际证券市场大幅波动,A股一度深幅下探,市场信心受到较大打击。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维稳”政策组合拳接连出击。这将有助于“稳经济、稳汇率”进而“稳信心”,市场有望在此助力下形成短期反弹和阶段性见底,并有助于金融市场最终达到新均衡、形成“市场底”的进程中缓解痛苦。

从源头上看,“稳汇率”成为了挽救市组合拳的重点。其中,央行决定自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而这一“双降”幅度超出预期。

实际上,因7月外汇占款下滑已创历史单月纪录,8月央行主动贬值后外资撤出再加上国内企业和居民购汇持汇意愿增强,致使国内资金面再度承压,银行间利率显著上行,此次“降准”有意弥补流动性缺口。此外,曾经央行依靠中间价力保汇率稳定,但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人民币终会贬值,如今央行更侧重于通过降息来稳定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汇率稳定,而非过多考虑境内外利差收窄压力下的短期汇率波动。这也从稳经济的层面上达到长期情况下的汇率稳定的效果,属于下药对症的“治根之举”。

此外,数据显示,本轮暴跌之后上证综指已回到年初原点,年内筹码大多处于套牢状态,空头在连续下跌中已经交出大量筹码,两市成交量明显收缩,市场系统性做空力量下降。后续指数在寻底过程中将通过缩量企稳孕育反弹动能。而在上述“维稳”组合拳的助力下,经过此前极度悲观情绪的宣泄,市场有望构建阶段性底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