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银行筹建AMC 资管市场三足鼎立

2021-08-07 11:13:22

 

来源:互联网

银行筹建AMC 资管市场三足鼎立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不良资产市场面临爆发式增长。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逾期贷款3.2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03亿元,增长15.33%。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计,传统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规模正在持续上升,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4.8万亿元。

面对有不良资产处置需求的庞大市场,必然引来了各路服务供给机构。截至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四大传统资产管理公司(AMC)、地方AMC和银行系AMC三足对立的局面。

催化银行系AMC

“2013年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不良率呈‘双升’态势,到2016年底不良规模达到了1.5万亿元。如果这个态势继续,预测到2020年银行业不良将近达到3万亿元。”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袁伟如是说。

20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下发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所属机构,或允许申请设立符合规定的新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在不良资产供给增加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刺激之下,银行亦看到其中的机会,银行系AMC设立提速。

截至目前,银监会已先后批准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筹建工作,专司债转股。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黄河认为,后续这些公司也可能会开展市场化运作。

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已经有了银行的身影。今年2月,在福建成立的兴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由福建欣福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后者是兴业信托的全资子公司,兴业银行持有兴业信托73%的股权。

黄河认为:“银行成立AMC,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落实债转股,根据《商业银行法》,银行不能持股,必须设立一个单独的公司来处理这方面的业务。下一步可能要在监管和市场的博弈中,形成这类公司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地方AMC避免“过早多元化”

随着更多市场主体加盟,资产管理市场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即老牌“四大AMC”、地方AMC及银行系AMC。

老牌“四大AMC”如今已经陆续上市或在筹备上市,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地方AMC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2017年3月,省级地方AMC已扩张至35家,部分省份已经开始设立第二家地方AMC。

麦肯锡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认为,由于地方AMC成立时间较短,其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普遍面临着战略定位不明确、关键业务能力有待提升、激励机制不够成熟、关键职能和流程不够完善等挑战,急需寻找契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以有效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在助力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表示,许多地方AMC从成立之初就追求成熟大型企业才应该考虑的业务多元化,希望迅速扩展整体业务规模。“在整体战略定位尚不清晰的情况下‘过早多元化’,会导致公司上下在各板块发展定位、业务推进及资源分配方面无法达成一致,由此造成不良主业缺乏竞争力、其他业态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许多地方AMC未能在不良业务方面精耕细作,过于依赖通道类业务,而忽视了债务清收和重组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相较于已运营18年且‘身份’为国有独资企业的四大AMC,多数地方AMC仍然存在不良资产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估值定价和项目实操方面难以与四大AMC展开差异化竞争,在激励机制上的差异化也不足。”黄河认为。

黄河表示:“短期来看,不良资产处置牌照仍然属于稀缺资源,行业将保持较高的进入门槛,因此不良资产业务仍将是地方AMC的首要收入来源,地方AMC应通过与四大AMC的差异化定位打开市场;长期来看,不良资产行业竞争格局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将进一步深化,民间及机构投资者将显著增加,因此地方AMC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市场机遇和政策动态,灵活选择打造‘不良+X’投资集团或‘不良+X+金融服务’的多元化资产管理集团战略。地方AMC应把握机遇、把控风险,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实现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