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乐视小米造车故事背后的逻辑

2021-08-08 02:27:58

 

来源:互联网

乐视小米造车故事背后的逻辑

【中国经营网注】继电脑、电视和智能手机制造之后,互联网企业再度将目光瞄向了汽车业,并期望从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切下一块蛋糕。日前,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接连宣布进军汽车业。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领域,能行吗?本文来自虎嗅。


贾跃亭归国后,卧床大谈乐视造车计划,小米重臣黎万强远赴美国闭关死磕,成绩不俗情况下特斯拉中国被强势换帅……这三件事之间看似南辕北辙,其实背后隐藏着隐秘的关联,既攸关价值万亿美元的汽车市场,也攸关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

一家影视公司,一家手机公司,如何讲新能源汽车的故事?

先说乐视。剔除萦绕数年的“绯红”光环,这家以视频切入的创业板龙头公司,实则已经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围绕“版权+媒体平台+硬件”构建了独一无二的生态圈。虽然资金链和政策面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其在电视领域的魄力和成功,以及这个生态的独有性和想象力确实很动人,这是乐视市值超越老牌视频网站优酷的根本原因所在。

必须看到,乐视之前的“版权+媒体平台+硬件”生态只存在于影视和电视领域,现在它正试图把这个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甚或生鲜。不应该相信在乐视汽车上播放乐视视频的故事,一个孩子撑不起汽车这个大氅。个人猜测,乐视的目标就是制造高性价比的互联网概念汽车。反正视频网站的故事已经讲得七七八八,裹挟已有的用户,以现有生态为基础,过几年摇身一变为互联网汽车公司,有什么不可以?

再说小米。人红是非多,尽管大家对它成功背后的逻辑莫衷一是,但没什么人再质疑它的市场成功和对新领域的威慑力。个人认为:小米在实践中已经练就几把杀手锏:高性价比电子消费品的研制能力(Apple可以冷笑,三星只能苦笑)、以用户为核心的市场开拓能力(微信撇嘴)、极强的生态链把控能力(董总杏眼圆睁),以及小米模式在近似领域的快速复制能力。这四把杀手锏还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小米兵团优势。

通过小米手机发展,小米兵团囤积了大量人才与现金储备,研发了“小米闪电战”的战术,发现了潜在的可占据巨大市场,加上极高的作战欲望和来势汹汹发展态势,当然还要加上厚积薄发数年前就发狠要干票大的的总司令雷军。当然,高速成长的背后,它需要迅速提高产品性能,进行技术研发和专利储备,解决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虚胖和未来被透支的弊病。

最后说特斯拉。经过10多年发展,从信息/互联网产业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历史进程来看,整个发展遵循着从硬件(Intel)到软件(微软)再到互联网(Google),从为商业改造基础设施(信息化)到重构运营环境(CRM、营销服务),再到以自己为核心重构整个商业形态(Google之于新闻页,Amazon之于出版业)的递进过程。前人种树,后人砍柴。从芯片到互联网,从辅助到做主人,从营销、服务到实体制造业,从信息革命到互联网革命,现在信息已经彻底网络化,甚至社交都已经网络化……故事讲这里似乎快结束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说的互联网并非狭义的PC和移动互联网,可粗浅理解为广义的连接;吞噬也并非消灭到,而是将之变成自己的一个部件。在这个信仰之下,我们认为接下来最好的商业故事,不再是市场层面,不再是营销层面,而是裹挟网络思维改变物理产品和制造业行业本身,将市场要素的关系重构。

这是特斯拉正在做的事,从头到尾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来制造产品,构建生态,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重构整个行业。这对于特斯拉这种聚集了行业最优人才,获得了市场支撑、现金储备、研发力量等优势。

虽然,乐视、小米体量和各要素暂时无法与之媲美,但本质上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探知了物理商品将要发生的裂变信息,全情投入,而且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乐视、小米造、特斯拉造车故事背后的逻辑

那么,乐视、小米和特斯拉在电动车上这个故事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这个诱人的趋势,如何去落地?

中央经济会议上都常常说的那个词——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