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谈谈货币供应量那点事

2018-08-04 09:02:00

 

来源:互联网

谈谈货币供应量那点事

我最近关于广义货币(M2)的短文引起不少朋友的兴趣,有人发来信息希望进一步学习研究。我认为在中国当下这已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紧迫的现实问题。所以愿花点时间写篇小文,把这个问题陈述得更清晰些。

什么是“M2”?

根据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0”是流通中的现金,即银行以外的流通现金;“M1”又称“狭义货币”,即“M0”+企业活期存款;“M2”又称“广义货币”,即“M1”+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2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指标。

货币主义大师的理论阐述

正常的货币供应量应是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从来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的增长速度高于产出的增长速度而造成的。”货币超发会推升价格总水平上涨,而货币供应过少则会造成经济萎缩。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会伤及经济与民生。

不可忽视“存量资产增值”的因素

我国每年M2增幅都高于GDP增幅+通胀指数,为什么近年没见多少“通胀”却频现“通缩风险”?原来人们把弗里德曼所说“产出的增长”仅理解为“GDP增长”,这是偏狭的与不正确的。

在国民经济增长中除了“GDP增长”以外,还有“存量资产增值”的因素。GDP增长属于增量增长,资产增值则是存量增长。部分存量资产进入市场流通,就对货币供应提出更多需求。而投入交易的存量资产在流通中增值,譬如房产在流通中增值,不仅会直接吸纳更多资金,而且会让尚未投入交易的其他同类资产都更具吸纳资金的潜在能力。这就是“周边房价涨了,我家房子更值钱了”的类比效应与折射效应。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存量资产投入流通并实现增值,当然就需要更多货币。存量资产入市吸纳资金的巨大能力,是我国货币持续增发却没有引发通胀的重要原因。

国情:大量新增资产陆续进入市场

按照厉以宁教授的理论,我国正处于“双重转轨”时期,即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轨”过程之中。在这个时期发生着原先没有进入市场的不少资产被源源不断送入市场,成为“另一种增量”的情况,它们的流通交易与增值也对货币供应提出要求。其中至少包括:

1.矿产资源入市交易与增值;

2.征用集体土地与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拍卖;

3.房改出售公房与房产入市交易;

4.国企改制股票上市扩容资本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