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白沟三十年变迁之路:源于基因兴于机遇蝶变于产城融合

2018-10-20 09:32:00

 

来源:互联网

白沟三十年变迁之路:源于基因兴于机遇蝶变于产城融合

一台缝纫机、一张案板,从上世纪70年代末传统手工作坊制作起步,发展到目前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之一,产品行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沟,这个位于河北保定,紧邻雄安,面积54平方公里的小镇,正在一步步蝶变。

从草莽创业散乱差到集群规模化走向海外,从大众化的薄利批发到个性化时尚精品,从产业下游难握话语权到上游原创设计大脑,白沟当初的马路市场如今已成为年成交额1200多亿元的品牌化、国际化商品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雄安新区成立等诸多利好,将这座天然具有商业基因的城市正推向新的历史潮头。紧抓历史机遇的白沟,正在凭借“白沟模式”,从“中国箱包之都”成长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商品贸易新窗口。

商业基因

土地贫瘠的白沟,自古重商。自明清时,白沟便是京城通往南方水陆码头和商品的集散地,“燕南大都会”的名号古来有之。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白沟人则又开始走南闯北倒腾各种玩具、泥人、针头线脑等小商品,在大街上摆摊叫卖。

但真正让白沟名声在外的,要从高桥村八队几位农民缝制的第一个自行车套说起。

1971年秋天,白沟镇高桥村原第八生产队的队长张国清、会计李明新将给女儿买手表和准备购置过冬棉衣的250元钱凑在一起,从天津买回了两捆人造革料。次日,经过众人反复磋商、裁剪、缝制,终于加工成了第一个人造革自行车座套。

在随后的多年间,原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继生产出了第一批最简易的手提兜、第一批公文夹、第一批学生包。直到1980年,个别村民开始利用集市、庙会悄悄出售自己制作的箱包……

“家家倒商品,人人搞推销”一时风行白沟。

白沟镇市场管理服务中心招商部主任孙宏建说,小时候常去光顾市场里一家汽水店。“生意最火的时候,店主雇了10个人专门帮顾客开汽水瓶。眨眼工夫,地上就是厚厚的一层瓶盖。”

那时候,熙熙攘攘的白沟大街上,骑自行车不如走路快。白沟总商会副会长宋凤鸣说:“市场旁边的停车场,每天停满上百辆大卡车,外来采购商品的人不下十几万。”

但尝到商品经济甜头的白沟,也曾一度出现追逐财富的乱象,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此后,河北省对白沟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经历这次整治,一些白沟人开始琢磨新的出路。当时手提包、旅行箱在大城市逐渐兴起,敏感的白沟人迅速跟进,开始生产箱包。也由此,白沟从“门店市场”转向了“前店后厂”,经营模式也实现第一次转型升级。

从马路市场到白芙蓉市场,从2万平方米的箱包交易城到10万平方米的白沟国际箱包交易城,再到50万平方米的和道国际箱包交易中心,白沟市场一路迭代升级。发展至今,白沟已有14个专业市场,经营面积45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超1200亿元。箱包生产、销售市场主体3.4万余家,年产箱包8亿只,辐射周边从业人员共150万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品质升级

彼时,市场初见成型的白沟却再遭遇挫折。

2002年3月,一次箱包企业农民工苯中毒事件将白沟推向风口浪尖。

当时,白沟镇所在的高碑店市下派1000多名干部进驻企业,一天早中晚三次入户排查。70天后,白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验收。

“再难不走回头路!”惊魂甫定,白沟镇一手“放水养鱼”,以规范、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扩大产销规模,一手推动企业品牌化经营,促进产品提档升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