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维稳信号频发 P2P加速回归本位

2021-08-07 15:45:40

 

来源:互联网

维稳信号频发 P2P加速回归本位

5年贷款余额增加200多倍后,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不太愉快的“瘦身”过程。

6月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区域性、集中性的平台爆雷,引发一些投资人的情绪恐慌,甚至出现非理性的资金出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风险传导甚至波及一些正常运营平台的流动性。

在此背景下,监管、行业均在积极寻找稳定市场之策。继7月16日银保监会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稳妥有序推进网贷专项整治工作后,北上深三地互金整治办相继宣布将开启网贷现场检查工作,强化监管联动。与此同时,一些头部机构也在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的投资人见面会、引入更多保障机制等方式来减轻震荡。

而据多方消息显示,187条网贷备案验收细则已经下发到省一级,预计将在近期颁布。网贷平台也将被分为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大类后进行分类分级的有序验收管理。

事实上,目前监管、行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在于:此轮震荡是多重叠加因素下,一批网贷问题平台的集中暴露,也是网贷行业走向有序合规的必然阵痛。因此,要以分级分类的角度看待当下金融风险,在问题平台加速退出的同时,也为合规平台腾挪出了更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网贷行业也正在逐渐回归到信息中介的本位上。

震荡根源:问题平台模式不可持续

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是此轮震荡产生的最恶劣影响。

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在2018年7月15日一周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位。2013年1月到2016年底,该指数的平均值为-5。2017年至今,该情绪的均值为-157,而最近几周已经下降到了-600以下。这种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

而据融360数据显示,2018年6月,当期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分别为470.41万人、779.65万人,环比分别下降6.61%、9.26%。尤其是6月出借人数量创近11月新低,较网贷行业最高值已经下降了13.87%。

重建信心的根源首先需要明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集中性的震荡。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一个显而易见的外部因素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降杠杆、破刚兑等趋势对每个领域都会产生渗透,坏账升高、资金吃紧是全局性的。而一个特殊因素在于,网贷备案验收的延期让一些经营吃力的平台无以为继,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副主任沈艳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平台本身的经营模式存在硬伤,不具有可持续性和抗风险性。

沈艳告诉记者,在多年野蛮生长过程中,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收益,也为了解决分散不同标的给投资人风险差异大的问题,拆标打包模式也被广泛使用;为了方便对投资人的回款管理,大部分平台采用了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的方式。这就涉及了较多的期限错配。“这个模式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可以运行,而当特殊时期资金端和资产端都出现萎缩时,平台就难以为继。”

根据网贷之家2017年的调查数据,超过85%的投资人都偏向12个月以下的投资期限。这也让上述拆标、错配等模式成为普遍现象。

沈艳认为,在信息中介定位下,平台可以采用拆标打包、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等方式帮助借贷双方实现撮合交易,而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小额、海量支付的成本不高;平台上有足够多的需求各异的贷款人;平台风控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足够强大。但调研显示,满足上述要求的平台为数不多。

长期研究小额贷款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嵇少峰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这轮震荡本质不是行业危机,只是问题平台的集中暴露。

“本轮危机暴露的是绝大部分P2P机构不具备高息下组织安全资产的能力问题,多数平台本身对金融的严肃性与专业性缺乏足够的认知,理财类本身就是期限与金额错配的手段,是不合规的。”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如果没有资金池、没有错配、不良可控,老标到期收回后退款给投资人即可,不会出现要求清盘的问题。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没按照监管思路运营的模式长到了很大后的必然结果。目前看来,对于“回归信息中介”定位这件事,监管部门没打算让步。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不能做到真正信息中介的平台,必须要退出市场。

监管组合拳:白名单、风险缓释、退出机制协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