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座舱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时间:2022-03-30 10:05:32

 

来源:东莞证券

需求: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据IHS调研的数据显示,在国内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因素中, 座舱智能科技水平是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 重要程度超过动力、 价格、 能耗等因素。 同时, 中国用户对于座舱智能科技的关注度要高于美国、 日本、 英国等多个国家。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接受度的不断提升, 主要有三个原因: 1) 汽车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经历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变化, 从最初注重汽车安全、 舒适, 到追求社交、 认同、 个性化。 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位正逐步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进行演进, 智能座舱被赋予更强的交互属性。 2) 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升, 智能手机软硬件的创新进一步培育了消费者对触控大屏、 移动应用、 人机交互的使用偏好, 消费者对生活周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 逐渐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延伸至车载环境中。 3) 近年来汽车终端厂商加快对汽车智能化的配置,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为了打造差异化竞争抢夺市场份额, 进一步丰富智能座舱的硬软件配置, 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识进一步强化。

供给:技术变革加快推广,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技术上, 硬件层面来看,近年座舱芯片性能持续提升, 受益于挡风玻璃成像重影问题的解决, 以及AR等技术的发展, HUD逐渐从传统的C-HUD向W-HUD、 AR-HUD演进;软件层面来看, 底层操作系统不断发展, Hypervisor的应用使得仪表、中控娱乐等搭载不同操作系统的硬件也能运行在同一主控芯片上, 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望加快智能化推广。 政策来看,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智能汽车的重视程度, 通过下发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促进行业发展。 在供需两端推动下, 据IHS预测, 到2030年, 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37%, 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

产业链:智能座舱产业链可分为上、 中、 下游三个环节。 上游主要是底层硬软件产品, 包括芯片、 操作系统等; 中游主要包括仪表、 中控、 HUD等零部件, 通过与上游的硬软件整合集成到下游的终端车厂, 最终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 硬件方面, 就芯片而言, 近年消费电子类公司如高通、英伟达等持续加大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 竞争优势不断凸显, 同时国内芯片厂商如地平线、 芯擎科技等厂商亦积极布局。 HUD正逐渐向W-HUD、AR-HUD演进, Digitimes预计至2030年前, W-HUD仍将成为市场主流, 同时AR-HUD随着终端厂商的导入, 有望进一步放量。 软件方面, 底层操作系统目前已经形成QNX、 Linux、 Android三大阵营, 海外整车厂以及国内造车新势力多选择在底层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

投资策略:首次覆盖, 给予推荐评级。 在供需两侧的推动下, 智能座舱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据IHS预测, 到2030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600亿元, 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 建议关注产业链的相关公司, 如中科创达、 德赛西威、 四维图新、 华阳集团、 华域汽车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