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企业如何抓住历史性的新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新路径?

时间:2022-09-11 10:04:52

 

来源:互联网

2021年,“十四五”规划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战略部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推动与实施,既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自觉行动,也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企业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分项,而是“及格线”。企业如何抓住历史性的新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新路径?

由主办的《责任观察室》第一期“双碳战略下的企业新机遇”于9月8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亿利集团董办总编辑苏宁,就当下最热的“双碳”战略话题带来精彩的分享。

“双碳”目标下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新一轮产业竞争开启,“双碳行动”将伴随我国未来40年发展,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双碳”目标既会带来机会又会带来挑战。

“双碳”目标是中国一个划时代的战略行动。刘强指出:“我国发展目标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双碳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抓手。在未来40年的发展中,双碳目标是所有企业、所有行业的一个重要机遇,挑战可能要大于机遇。这是因为中国的能源体系是一个以高碳能源为主体的体系,从高碳体系走向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非常巨量的投资,甚至上百万亿级的投资规模,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双碳”目标是一个新课题、新任务。对于企业的低碳转型,刘强认为:“首先,企业要认真地研判形势,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且更有利于中国以后提升能源安全。”同时,刘强从节能、能源生产的绿色化、能源替代以及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能源体系的效率等方面,对企业的低碳转型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既要确保能源安全又不能太污染,企业如何平衡减碳目标和能源安全?

刘强坦言:“平衡好这个事情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问题。一是要做好内部的生产管理;二是要对需求要精准地预测,并不是简单重复;三是对供应链要把握好。这三个方向做好了,企业基本上不但能做好保供,也能降低成本,因为减少意外其实就是最大的盈利。”

双向碳中和模式

“双碳”行动是全人类与地球共生繁荣的一个大主题。苏宁从新能源、空间场景、森林生态系统、我国体制优势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对于企业发展战略来说蕴含的机遇。“在充分认识双碳战略为企业发展打开拓宽路径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清晰地找到企业的定位和方向。”苏宁如是说。

亿利作为能源和工业领域的代表企业,在光伏治沙方面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通过本次对话,苏宁详细分享了亿利在库布齐沙漠治理当中的植树治沙增汇与光伏治沙减排相结合的双向碳中和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苏宁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直对防沙治沙非常重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是,怎样让沙漠的治理除了发挥生态效益,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呢?中国的库布齐沙漠在过去30多年的治理中,就逐步走出来一条产业化治理释放经济效益的新路子。联合国环境署在2017年发布的《库布齐生态财富报告》中评估认定,库布齐沙漠亿利治理区30多年来实现了固碳1540万吨,释放氧气1830万吨,可以说亿利始终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并且取得了实际的成效。”

苏宁详细介绍了亿利治理沙漠创新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三大项:一、种子资源技术;二、水气法、微创法植树;三、风向法植树,削峰填谷。目前亿利产业化治沙的创新主要是形成了“一大两小”三个产业层次。

苏宁表示:“库布齐治沙34年,以亿利为代表的治沙企业用产业化机制在沙漠中建设出一片可规模化升级为新能源治沙的绿洲,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成功实践。”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刘强对于“未来能源系统的成本将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疏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通过“双碳”战略,总体上趋近于减少能源消费需求;二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生产的技术效率,同时降低单位能源服务的成本。

刘强表示:“通过新能源的发展来看,能源的物质效率是在大幅度提高的,技术效率也是在大幅度提高的。成本上涨从哪儿来呢?实际上跟我们的人员成本,包括整体的系统性的成本在增长有关。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信心,我们能够提供优质的、稳定的、相对廉价的能源服务。”

《责任观察室》是由主办的一档打造CSR圈层直播的对话栏目。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财经媒体,始终致力于用媒体力量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步,做好企业和社会的连接器。《责任观察室》作为“202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重磅系列活动之一,汇聚知名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及榜样企业,探讨当下热点话题,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贡献智慧和经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媒体社会责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