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杜绝“问题教材”,须坚持“凡编必审”与开放编写相结合

时间:2022-06-02 09:59:24

 

来源:中国网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首批中小学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将于11月1日实施。新标准对数字教材中单一视频时长有“限制”,小学阶段不超20分钟,中学阶段不超25分钟。且数字教材应“凡编必审”,出版质量要求比一般网络出版物要高。

近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因插画出现诸多问题,引发全网关注,连续多日登上热搜。教育部对此作出回应,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彻查相关问题,追责问责,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将在9月1日前整改到位。防止出现“问题教材”,提高教材编写、制作质量是关键。要理清围绕教材编写、制作的法律问题、专业问题、伦理问题与机制问题。通过强化审核职责,建立完善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让教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教材编写、制作的法律问题,是指教材编写、制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合法合规这是对所有图书编写、出版的基本要求,对教材理应有更高的要求。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未成年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禁止制作、复制、出版、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这为教材编写、制作划定了红线。

教材编写、制作的专业问题,是在遵守法律法规基础上,符合专业的规范、标准。通常来说,教材编写均由在该专业领域得到认可的专家负责,按照国家教材编写的规定与学术出版规范编写。针对图书插图,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9年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插图》,要求插图应具有自明性、简明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同样适用于数字教材中制作的图表。与商业出版物、网络视频相比,教材的审核要求更严,除了出版社自身的“三审三校”审核把关外,还要由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就是“凡编必审”原则,旨在强化审核作用。

教材编写、制作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教材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是否存在不适合使用教材的学生阅读、编写者在编写时“携带”私货、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改写原著写进教材中等问题。教材要起到育人作用,就需要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选择哪些内容编入教材、并进行怎样的编辑处理,必然会带有编者、出版者的主观意图,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如有编者为强化某种教育,就编撰不存在的名人故事,或者篡改原著,进行歪曲解读,这就涉及弄虚作假、不尊重原著作者的伦理问题。近年来,这些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

教材编写、制作与采用的机制问题,则是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教材编写、制作与采用。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教材编写、制作必须强化统一编写、制作,减少多个版本(尤其是地方版本)的教材,组织全国的“精兵强将”打造精品教材,这样可以确保教材编写的质量,避免教材编写质量良莠不齐;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要提高教材编写、制作的质量,应该引入开放与竞争机制,否则“一家独大”、缺乏竞争,反而不利于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很显然,法律问题是教材编写、制作、出版的“底线问题”。如果严格落实审核制度,教材编写(包括插图)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在编辑这一关就过不了。而“问题教材”如果通过了严格的“三审三校”以及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则表明编辑、审核者缺乏法律意识,审核机制存在疏漏,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而专业问题和伦理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审核机制建设加以解决,如在审核时再引入外审(盲审)制度,并增加涉及儿童教材、读物的伦理审查;另一方面则需要探索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其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听取使用教材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并将其中的合理意见吸纳进教材编写中;二是在教材使用后,跟踪分析教材使用情况,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根据意见对教材进行论证,修订、完善;三是把选择哪个版本教材的权利交给教师、学生、家长,他们会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质量,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会促使教材编写者、出版者真正重视使用者的意见,进而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此次引发舆论关注的人教版教材已使用近10年,如果有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问题也不会到现在才发酵、处理。这再次证明强化“凡编必审”与建立开放教材编写机制相结合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张艳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