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朝鲜经济改革未破“他国依赖”

2014-10-11 09:53:00

 

来源:互联网

朝鲜经济改革未破“他国依赖”

朝鲜北边, 有一个中国味极浓的城市。菜单几乎都标上中文,生产的商品被打上“中国制造”标签,街上的车好多是中国牌照,连路边行人嘴里咕哝的都是中文。这里,便是朝鲜在1991年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自由经济贸易区——罗先。

尽管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朝鲜领导人均在为此努力,但罗先被设立为自贸区至今23年中经济几无起色。从2013年开始,朝鲜猛增19个特别经济区,不仅是数量增加,在功能上将其进行区分。这些措施,或许能缓解朝鲜经济 “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倒逼改革

1991年,朝鲜将罗先设为自由经济贸易区,迈出了经济改革的第一步。学界观点普遍认为,开放罗先与当年东欧剧变的国际环境和朝鲜国内困难局势有关。开放,实为必然之举。

在《金日成选集》 中, 也可找到朝鲜必须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根本 “无法实行” 国家计划经济。

“每年捕鱼数量据说是数十万吨,但能到人民手上的却极少……没有及时加工的鱼全部腐烂了。”(1968年6月)“现在关于经济的统计都不正确。设备统计的数据也不对。”(1974年7月)“渔业部无法给出详细的计划……钢管和钢材也缺乏BBC。”(1976年11月)从 《金日成选集》摘录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语句中不难发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 不要说实行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连计划经济所必需的数据都无法保障。

金日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在1982年12月说道:“由于根本没有基础数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很难作出调整。只能调高计划数字, 却无法以此作为指示依据。”

除 《金日成选集》外,朝鲜文献中常出现的都是诸如“自力更生”“利用地方资源”等希望各工厂、企业、机关等单位自行解决生产等问题的词句。

生产统计不精确,导致消费分配计划不合理。单体生产与整体分配之间,极易形成数字落差。恶化的后果,将使中央政府无法进行整体计划调控,这对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来讲非常危险。另外,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面临的粮食短缺危机, 让人均口粮降到540克。这个数字再按不同阶层供应之后,平民温饱状况堪忧。而对比中国允许私人租用土地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措施,朝鲜土地政策几无改变,粮食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1990年以前,朝鲜从苏联拿到大量能源、物资、资金援助,就算国内存在问题还能勉强维持。但东欧剧变之后,朝鲜面临援助被切断的窘境。存续已久的经济危机如果不能解决,将对政府合法性造成巨大冲击,这是任何当政者都不能允许的。

因此,朝鲜选在1991年的当口尝试走出第一步,开放自贸区, 是一种不得不为之举。之后的23年,朝鲜相继设立鸭绿江经济开发区、新坪旅游开发区、满浦经济开发区等19个经济开发区。

朝鲜改革依赖他国

朝鲜—俄罗斯经济合作项目、中朝联合开发、朝韩开城工业园……朝鲜所有的经济自贸区,几乎都被合资项目垄断。其经济改革模式,对他国的依赖性过强。

朝鲜所面临的粮食、能源与资金问题, 注定其在经济改革的初期只能依靠外力。首先,粮食短缺限制了朝鲜的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保障。其次,能源依赖他国严重制衡其工业发展速度。朝鲜的石油几乎完全从中国、俄罗斯和中东进口,火力发电受煤炭产量影响波动较大,水力发电则能力低、技术差、设备旧。再加上朝鲜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被国际金融机构认定为“信用不良国”。这使得朝鲜经济改革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无法从国际贷款渠道获得。

但朝鲜在尝试经济改革初期,并未清晰意识到所处困局。也曾经尝试通过 “一般化”开放,吸引外国资金。1991年设立的罗先自贸区与2002年被划立的新义州特区,便是典型案例。罗先自贸区覆盖的罗津与先锋位于中俄边境,本属良好贸易物流通路。而新义州以大鸡岛14公里的堤防、8800公顷的耕地为基础,是典型的农业发展区域。但朝鲜复杂的政治情势与多变的经济政策,加之基建通信等必要项目的缺失,使得国际投资商望而却步,几无发展。

在经历10年沉寂之后, 随着中国在2000年启动 “东北振兴计划”, 朝鲜特别经济区发展,明确转换为新模式——依附他国企业共同开发。这一点,从朝鲜特别经济区目前的项目构成上就能看出。首先, 基建项目全部依靠外国。诸如朝鲜半岛纵断铁路、珲春—先锋高速路桥、朝鲜八大贸易港建设,甚至顺安机场与罗先、 清津等地的地方机场建设,合作方全部为中国、韩国与俄罗斯。能源项目方面,具备提炼原油能力的先锋胜利化学厂,也是俄罗斯与朝鲜主导共建。电力线路修建,则是由日本与韩国共同支持。

其次,从过往经验来看,朝鲜所有的特别经济区都存在重要问题:一旦外国企业撤资,马上陷入瘫痪状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