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零售银行转型之惑:规模扩张 计提损失上升

2021-08-07 12:21:20

 

来源:互联网

零售银行转型之惑:规模扩张 计提损失上升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在疫情冲击以及银行年报信息密集披露之下,零售银行转型发展再次引起业界关注。

截至4月8日,从已公布2019年年报的上市银行看,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零售业务交出“硬核”成绩单,部分银行零售业务收入贡献占比过半。 近年来,零售转型、“大零售”战略几乎成了每家银行年报必提的关键词之一。经济下行、“资产荒”让银行重新考虑利润增长点,同时,居民财富积累、消费升级形成新的蓝海……这些都是银行推动零售转型的动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计提的损失也在侵蚀利润。从部分股份行2019年年报看,零售业务计提损失较大。与此同时,部分港股上市银行2019年在零售业务板块处于收缩状态,包括零售业务金额、零售业务占比、零售业务收益等都有减少迹象,且在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也呈上升趋势。

此外,从战略上看,2019年“宇宙行”工商银行全面启动了“第一个人金融银行”,而“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又在思考“零售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零售银行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引发业内再次思考。

扩张与风险博弈

2019年多家银行零售业务亮眼,主要表现在规模的增长、利润的增加。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国有大行中,2019年邮储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收占该行营收的63.79%,较上一年提升1.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收为3414亿元,同比增长361亿元,占比由39.5%提升至39.9%;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占比为43.12%,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中行个人贷款业务占比为38.62%,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交行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利润总额为291.24亿元,同比增长17.48%。

而股份行零售业务分化较大,从营收看,目前公布年报的6家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均呈上升状态,但利润却有增有减。2019年零售业务利润减少的银行有1家,信用减值计提金额同比增加的有4家银行,零售业务计提损失合计为1073.3亿元,同比增长411.3亿元。

一边是AUM(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一边是计提损失的增加甚至是利润的减少。面对量与质的博弈,某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直言:“有的时候是为了挽留吸引客户,也是看综合收益,很难直接计算。”

股份行尚且如此,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其他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就更明显了。

目前公布年报的银行中,2019年在零售业务上计提损失同比上升的H股上市银行有5家,合计计提损失规模为50.28亿元,同比增长22.97亿元,其中1家银行计提损失额度已经超过利润金额。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在发力零售转型,但从已披露业绩的12家港股银行信息看,2019年有3家银行零售业务AUM却是下降的,另有1家银行虽然AUM同比提升,但零售业务占比是下降的。

截至目前,各行各业暂未从疫情影响中全面恢复。今年1~2月份宏观数据全面下滑,无论是需求端的消费、投资,还是供给端的工业产值,全部呈负增长。3月开始虽然PMI回升,但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看来,PMI回升是环比修复,不代表经济整体回归正常水平,能否维持仍待观察。

银行应该如何应对零售业务的风险?兴业研究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孔祥认为:“零售业务包括多个方面,相较于个人按揭贷款等较低风险业务,消费贷、信用卡分期等业务风险相对较高,银行布局此类业务相当于在零售客户中做信用下沉,业务壁垒在于零售风险控制体系搭建,未来应考虑如何通过征信以及征信数据以外的大数据手段来控制风险。疫情冲击后,零售获客难度和成本增加,当下适当削减部分高风险业务,合理调整零售业务结构不失为应对办法之一。”

而从长远看,居民消费习惯处于升级状态,银行零售业务仍为重要的板块。扩张与风险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还需要修炼“内功”。 上述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表示:“实际上,零售业务需要银行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投入更多,科技手段的风控、千人千面的场景搭建、投顾能力的提升、人才团队的培养、多样化且实用的产品设计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