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车企抢占新能源“双资质” 门槛提高倒逼产品升级

2021-08-08 03:15:18

 

来源:互联网

车企抢占新能源“双资质” 门槛提高倒逼产品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市场环境下,众多车企纷纷开始抢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注册的新能源车企达到了230余家,包括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项目和众多造车新势力,而拿到发改委项目核准的仅有16家。

10月18日,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被列入第31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示名单中,这也意味着国能新能源成为第10家拥有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资质”的生产车企,从而能够独立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

近期,工信部下发新能源生产资质的速度明显加快,9月份以来,原本全国仅7家“双资质”车企迅速增长至10家。在行业洗牌加剧的情况下,获取生产资质成为新能源车企存活下去的重要条件。

车企抢占“双资质”

获得“双资质”意味着车企能够实现真正的独立生产和销售。在政策方面,发改委负责审核新能源车企的投资管理政策,工信部则负责审核车企的准入管理政策,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要求能够上市销售。

仅9月份,就有奇瑞新能源和金康新能源两家成为“双资质”车企。据悉,2017年1月发改委下发《关于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的批复》,其中提及拿到批文的车企在2年内必须开工建设厂房,否则核准文件将自动失效。

作为上市车企小康股份(601127.SH)的全资子公司,金康新能源目前还未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小康股份董秘处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金康新能源虽然获得了“准生证”,但产品的后续落地需经过必要的实验检测阶段,公司要做好汽车产品的质量管控才能最终交付给消费者。

上述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获得“双资质”后,金康新能源的汽车产品将有望在明年3月份上市销售,具体到车型而言,将分别推出金康S513、SF3以及SF5,价格则分别在15万元、20万~30万元、30万~50万元。

目前,共有16家新造车企业获得发改委批复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其中仅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等10家企业拿到“双资质”。据不完全统计,仍有超过200家新能源车企还未获得相关资质。

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虽然销量增长良好,但产能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为防止市场盲目投资,炒作概念,同时为了提升汽车产品质量,国家在生产资质上设立了较高的政策门槛。”

所谓的“门槛”即体现在车企的生产资质上,工信部生产资质的主要依据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提及车企需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纵观已获得“双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多数有传统车企背景,在研发和制造有一定优势,生产进度也较为迅速。其中如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汽车、前途汽车以及奇瑞新能源已经有产品在市面上进行销售。相对而言,造车新势力在获得生产资质的过程较为艰难。

汽车市场专家颜景辉认为,工信部设置“高门槛”的原因,与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和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有关系,自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很快,但也出现了“骗补”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为了保证高质量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取生产资质的“高门槛”情况还将延续。

新势力资质“围墙”

新能源汽车资质如同一道“围墙”,墙外的车企想要进去,墙内的车企也同样面临着困境。

在加快发放生产资质的同时,工信部也加大了整治车企生产资质的力度。9月3日,工信部公布第一批《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清单,包括华晨汽车、哈飞、广汽本田、万向电动汽车、山东丽驰新能源等3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榜上有名。

“这30家企业之所以被特别公示,主要原因是其在过去一年内未生产新能源产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解释。公告显示,对《公告》内2017年7月1日前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梳理后,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名单上报工信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