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于建忠:建议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支持都市型乡村振兴

时间:2021-12-16 16:04:57

 

来源:互联网

都市型乡村作为当前广泛存在的一种乡村类型,与一般乡村相比,与都市融合更为紧密,经济资源更为集中,交通更为便利,资源共享更为便捷,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已成为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区域。

各种都市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所侧重。如“大城市小农业”模式注重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金融支持,示范带动模式注重对示范区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支持,特色产业模式、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对特色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的支持,田园综合体模式侧重园区建设和园区内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数字乡村+物流集散”模式侧重对数字建设和物流产业链的资金支持。但是总体而言,各模式下的金融需求也有很大的共性。

金融需求向多元化转变

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由传统农户向地方政府、新型经营主体等转变。都市型乡村的交通、道路、管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人居环境的治理改造、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需要由政府来进行主导。此外,各种模式下,产生了大量涉农小微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主体都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具多样性的需求。

在现行各乡村振兴模式下,现代农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专业化、合作化、休闲化等方向发展,数字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民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消费提档升级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消费转变。

各模式下农村建设的提档加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推动了金融需求数量的增加和期限的延长。一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和园区建设需要资金规模量大,建设周期较长;二是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增大,科技含量增加,产、供、销各环节所需资金量大,项目回报周期拉长;三是“三产融合”程度增加,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乡土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小镇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额、长期的资金支持。

人居环境的改造、山水湖田林草的治理等,产生了绿色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需求;新型农业主体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产业升级资金等的需求增加;数字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等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甚至呈现面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迭代升级态势,除传统的贷款、支付结算需求之外,还有投资、咨询、资金归集、理财、国际化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当前,国家围绕不同模式的三农工作主线和重点,引导转换金融支持方向,增强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但与庞大丰富的金融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内在发展能力弱;信贷结构、投向不合理,影响支持效率;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押品要求高;缺乏精准的考核机制,支持力度打折扣;农业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健全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下一步,各方主体将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服务都市型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首先,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鼓励农村保险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的发展,充分利用保险保障功能、债券直接融资功能、期货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融资租赁投融资功能等,拓宽金融服务三农途径。二是明确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分类引导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基建和环境治理中的骨干作用,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全面信贷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支小和其他社会性金融组织的补充作用。三是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农村金融支持合力。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加强多元金融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联动,探索风险防控互助机制、业务联动机制,创新联合金融服务模式。

第二,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一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可通过分步实施开展整村、整圈、整园建档立卡预授信,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支持,增加对涉农小微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支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二是明确金融支持的重点。向示范乡镇、示范农业产业园区倾斜,向国家粮食安全等涉农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倾斜,向“以城带乡”项目、地区重点发展项目倾斜。三是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特色保险品类,提高种养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发农村养老、健康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融资债券、绿色债券发行,设立农村产业支持基金;丰富农产品期货产品体系,引导带动农产品走向标准化;以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工具,拓宽农村抵押质押物范围,打造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

第三,深化金融配套支持体系改革。一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延伸服务半径;完善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农户多方协调,搭建统一的金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探索财政主导的农业担保体系,落实财税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金流向;探索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理顺促发展与强监管的关系;科学制定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使得三农发展有法可依。

第四,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生态。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由政府和监管机构主导,金融机构参与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二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符合三农特征的支付结算工具创新,支付结算向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生态延伸。三是推动农村各项制度和担保方式改革。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探索农业联保体系,创新土地收益权和分红权质押担保等担保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增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金融的认识水平和利用金融工具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产权改革意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意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