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中国银行业掀起的新一轮融资浪潮日渐汹涌

2016-09-28 15:37:00

 

来源:

2016年接近走过了四分之三,中国银行业掀起的新一轮融资浪潮日渐汹涌。今年1~8月,41家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工具1278亿元,发行银行的数量和资金规模分别同比增长32.2%和12.7%。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团队熊启跃认为,上市银行频发二级资本工具源于资本压力加大。自2013年起,我国实施新版《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其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分别是10.5%、8.5%和7.5%(过渡期最终要求,且不考虑逆周期、系统性重要银行和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当前,银行补充资本特别是二级资本压力较大,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第一,存量不合格次级债的逐年扣减。《办法》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对存量不合格次级债(具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它赎回激励的条款)进行每年10%的扣减。2012年年末,存量不合格次级债规模约占到商业银行总资本净额的10%,按照这一进度计算,截至2015年年末,累计扣减的次级债规模已达不合格债券账面价值的30%。

第二,大规模核销不良贷款。2016年以来,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明显加大。1~6月,A股16家上市银行共核销与转出不良贷款2451亿元,同比增长55.3%,占2016年6月末上市银行拨备总规模的13.9%。《办法》规定,对于高于拨备最低要求的超额拨备,可计入二级资本。超额拨备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二级资本的最主要来源。新增不良贷款规模较大促使银行加快了核销速度,造成可计入二级资本的拨备数量减少。

第三,净利润增速不能匹配资产扩张速度。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3.9%,而前6个月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仅为3.2%。利润增速与资产增速的剪刀差在10%以上,体现在资本充足率上就是分子(资本净额)增速要低于分母(风险加权资产)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型非上市银行是发行二级资本工具的主体。2016年,中国银行业进入融资高峰期,多家银行在A股或H股完成上市融资;12家银行在上半年发行优先股,规模为1600多亿元,从上市和发行优先股的银行来看,这些银行的体量相对较大;而从发行二级资本工具的银行看,上市银行仅有4家,占比不足10%,二级资本工具已成为中小非上市银行外源筹集资本的主要手段。这反映出中小型银行的融资渠道和能力相对有限,只能通过市场筹集质量相对较低的资本金。

熊启跃认为,对中小型银行而言,发行二级资本工具恰逢其时。

首先是利率较低。1~8月份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加权平均利率为4.03%,较2015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银行的筹资成本明显降低。二级资本工具采用固定利率计息,平均存续期为6~7年,属于长久期债券,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下发行较为理想。

其次是信用价差缩小,对低评级银行有利。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高评级银行和低评级银行间的信用价差呈现缩小趋势。2014~2015年间,“3A”评级银行与“2A”评级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信用价差平均为60个基点,到2016年下降为40个基点。信用价差的缩小,对评级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小银行无疑是更好的筹资时机。

再次是符合逆周期资本管理规律。当前宏观经济增速趋缓,银行盈利普遍下降,通过内源融资补充资本能力减弱,而股票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通过IPO和增发难度较大。国际大型银行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下,发行债券、优先股往往是较为理想的融资方式。熊启跃预计,在监管和货币政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依旧会保持较高的发行热情,下半年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规模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