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读统计】GDP——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上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为了经济统计的方便,经济学家不断探索,试图找出一种衡量经济发展的工具。
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创造出GDP的概念。1944年,二战结束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正式将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GDP的计算方法及构成GDP的计算根据不同的表现形态可具体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为生产法,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第二种为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进行加总;第三种为支出法,指常住单位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我国目前主要以生产法和支出法两种方法统计GDP,从中就可以看出全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从生产法来看,我国将各个行业的统计信息进行加总,核算出最终的GDP数据,行业的分类共有四个层级,一级分类就包含一、二、三产业。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基本上符合产业升级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即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未来还将持续上涨,服务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图表 2001-2015年中国GDP结构(生产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