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音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有望弯道超车超过影视产业

2017-12-13 11:16:00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在《2017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突破3000亿元大关。一时间,音乐产业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颠覆了人们对“音乐产业不赚钱”的认知,而且有业内人士预测:“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后起之秀,正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有望弯道超车,超过影视产业。”

版权正规化是首要推力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让处于低迷中的音乐产业迎来了曙光,在《通知》下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下架的音乐作品达220余万首。

自此之后,全球音乐行业开始触底反弹,在流媒体付费订阅服务的推动下,全球音乐行业已经连续两年增长。根据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每年的《全球音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之前,中国音乐市场收入在全球最高的排名是第17名,而2015年、2016年这两年的排名连续刷新,分别是第14名和第12名,被IFPI评价为“下一个伟大的全球机遇”。

与此同时,崛起的中国音乐市场,也获得了国际三大唱片公司的认可。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主要是音乐行业自唱片时代之后,被互联网冲击非常大。从IFPI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从1999年市场收入的最高点720亿美元,之后一直下滑,跌到现在仅有150亿美元左右。而且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音乐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唱片时代、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时代转变为数字音乐时代。

“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音乐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了闭环,那时发行量大,基本一盘5.5元的唱片就能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会长汪京京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闭环,政府、企业、音乐从业者一时都适应不过来,每个人都可以传播音乐,大家没有消费的意识和习惯,这才让音乐产业陷入了低迷。

数字音乐时代的本质是利用新兴技术、工具、应用,升级传统音乐娱乐行业,创造新的生态和业态,继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汪京京说:“就好比只有捞鱼公司,没有养鱼公司,长此以往,鱼会越捞越少。因此需要找到适应新时代的方式,捞到鱼后支付养鱼人的费用,这样我国的音乐产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付费用户是发展关键

不可否认,现在我国的音乐产业已经是亮点频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公关负责人林娜告诉《经济》记者,首先是数字化程度非常高,我国数字音乐比例占比高达96%。“在数字音乐和流媒体音乐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我国的转型更为彻底,在今后的发展会更顺畅一些;另一方面,相比实体唱片,数字音乐更便捷,也更有利于中国音乐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再者是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化。国外数字音乐平台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会员付费和广告的基础上,围绕不同的付费程度和服务系统衍生出免费增值、会员付费、捆绑付费三种商业模式。

不同时代音乐传播介质的不同,会直接导致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的不同。传统唱片时代,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位居核心,中国内地的唱片公司起初难以与之抗衡,后来凭借对本土市场的熟悉,太合麦田、海蝶音乐、华谊兄弟(8.82 -0.79%,诊股)音乐等本土唱片公司发展壮大,甩开国际巨头步入新轨道。

进入SP时代之后,SP管理公司以收购唱片制作公司,或建立自己的唱片公司等方式,积累版权曲库资源池,进行产业链重构,此时的唱片公司靠收取版权费艰难维持。

而今的数字音乐时代,行业从群雄乱战的局面转向寡头纷争,历经商业模式探索、烧钱大战、版权大战之后,目前市场局面已初显——腾讯音乐娱乐、太合音乐、阿里音乐三强鼎立。

“总体来看,尽管现在在线音乐的盈利方式都在不断探索,但很显然音乐产业正在从互联网+音乐转变为音乐生态圈。”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刘鑫告诉《经济》记者,而且随着音乐产业投资主体、投资动机的多元化,中国音乐行业目前已经打破封闭,发展到资本运作推动生态布局的阶段。

从整个互联网音乐产业生态图谱来看,分为音乐版权方、平台运营方和服务支撑方。“平台运营方都在争夺流量,以此来满足用户听唱看玩的多元需求。从音乐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板块来看,数字音乐、音乐演出是核心,能否持续的关键在用户的规模。”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徐宏莉向《经济》记者分析说。

放眼国际市场,据麦肯锡研究报告统计,数字音乐收入已经超越了实体唱片的收入。在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当中,亚洲市场相对较小,其收入不足美国音乐市场的三分之一。以2015年为例,亚洲市场的收入为9亿美元,美国的则是33亿美元。

刘鑫也坦承,想要成为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的免费优质音乐内容服务商,有两种方式,一是有六成用户愿意付费订阅,二是要比2015年整个亚洲在线音乐行业还要多30%的广告收入,“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太可能短期实现”。

但从满足圈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方面,汪京京认为音乐产业会有更加超乎想象的发展。以影视产业来类比,音乐的应用场景会更多,只不过没有人去推动它,“音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刚需,可以说关联性更强,它可以渗透、融合到任何一个产业,比如说电影、游戏、演出行业、广播、电视等,前提是音乐产业的数据能公开透明,音乐的产品和服务不再是以流量为中心。”

音乐人保持原创力是根本

音乐产业说到底是文化产业,内容的创作是根本。因此,原创音乐人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根据这些年音乐市场行情来看,原创音乐的地位在新技术的烘托下不断攀升,独立音乐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刘鑫表示,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独立音乐领域的融资动作频频。

徐宏莉根据近两年到各地调研音乐项目的经验,她认为投融资一般以平台方为切入口居多,然后让平台来孵化独立音乐人,为音乐人提供作品发行、宣传推广、数据管理、演出支持、作品收益、版权管理与权利保护以及教育培训等七大服务。

“不过,坦率来说,扶持音乐人的挑战在于投入产出比难以估算。”刘鑫说,这跟电影生产很难估算出该片票房一样,扶持音乐人制作、发行单曲、专辑也很难估算出收益。这也是传统唱片、传统造星模式日渐式微的原因所在,只有打通产业链才能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优化。

张燕峰是最早一批受到扶持的独立音乐人,也深刻感受到了这几年的变化。他告诉《经济》记者,音乐人需要的不是别的,是在有版权保障的前提下,有展现自己音乐的能力和空间。比如,要有地方做演出,要有钱出专辑,有渠道做宣传推广等。“同时,我们自身不断提升音乐素养,持续创作出优质作品,实现良性循环。”

张燕峰说,我国现在的音乐曲风多元化有了很多提升。“从选秀歌手到唱片歌手,再到原创音乐人,不是以往大众流行为主的局面。近年民谣和嘻哈音乐的热度也在逐渐升温,电子乐也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音乐市场正在转向乐观的状态,更多新生力量音乐人在发声。

此外,新技术、新场景的变化,使音乐人完全能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打造随时随地、全维度的音乐生活体验。在此过程中,听众的音乐审美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根据新音乐产业观察的数据,2016年,90%以上的90后都有了音乐付费的经历。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音乐用户群,消费力并没有完全激发。数字音乐用户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00后,互联网用户的成熟也让用户更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模式。

刘鑫认为,随着版权环境的优化,公播音乐、现场演出、粉丝经济等垂直服务领域的成功将会重新定义音乐消费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音乐产业的长尾效应会逐渐明显,能打开音乐产业的付费消费瓶颈,从而实现我国音乐产业的弯道超车。

音乐无国界,国际化是目标

随着消费的升级,Live House等现场演出逐渐会成为新时代音乐用户的常态化消费行为。公播音乐将成为新的“商业通货”,咖啡厅、超市、商场、饭店、公园、公交车上、足球赛半场休息时、飞机起降时——任何能联想到的场景都可以与音乐产生连接,变成消费。

除此之外,各地的音乐特色小镇也在逐渐兴起。最近经常有地方政府向徐宏莉咨询如何做音乐特色小镇。实际上,音乐除了演出之外更偏向于无形,只靠声音来传播。在音乐特色小镇中,让音乐如何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小镇中再引入其他能与音乐相结合的元素。

“这就是音乐产业下半场将要迎来的全场景、全链条竞争。”汪京京总结说,基于音乐无国界的特性,未来音乐产业的目标肯定是走向国际,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建立一个好的行业机制是必要的。像音乐综艺节目未经授权翻唱歌曲,某些音乐平台也存在类似的cover版,存在很多词曲侵权的问题。在音乐创作链条中,词曲权利人是最上端的,但在版权收益的回溯中,词曲权利者却是最末端的。很难获得应得的收益。京剧等传统戏曲以及中国风音乐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需要借助一个广泛、成熟的渠道和平台对外输出。

此外,在音乐内容本身,要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传播性、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适合多场景应用、能够引领整个文化的发展。

刘鑫解释说,市场需求体现在听音乐、看视频、唱KTV甚至玩音乐游戏的需求,在咖啡厅、超市等公共场所播放音乐的需求,演唱会、音乐节、签售会的需求,粉丝互动、周边商品的需求,综艺节目、广告片的需求。传播性体现在音乐内容本身以及各大影视剧、演出等媒介的推广上。创造经济价值体现在艺人价值、作品价值和粉丝价值三方面。适合多场景应用则是指音乐的多样性。引领整个文化的发展则是形成一种正向的流行趋势。

鉴于音乐想要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文化输出有一定难度的现状,林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方式:在内容创作上,保持中国本土特色的前提下,也同时融入国际风格,可以采用与国外的音乐人合作创作或者制作的方式;在渠道磨合上,不仅要借助国际资源和渠道进行音乐的输出,还要积极引进国外音乐,加强与国际音乐界人士的交流。以此为根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路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