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成都纵深推进供给侧改革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2018-03-19 08:53:00

 

来源:第一财经

为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成都高新区通过门户网站对外公布“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事项清单,涉及经济运行、税务、基层治理、社会事业等687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其中,“审批不见面”事项50项,总量占到群众性服务事项的87.1%。

“人在办公室动一动鼠标,就能办理好相关的行政审批手续,真是太方便了。”仔细阅读了成都高新区公布的“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清单后,创业者谢先生十分高兴。他说,以前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要排队办理,24小时后才能知道结果,现在只需网上递交相关材料,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就能拿到核准通知书,高效快速。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成都出台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仅跑一次效应

在成都高新区,上述“审批不见面”和“仅跑一次”情况将成为常态。记者了解到,在群众或企业提供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政府部门将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整合政务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快递送件等方式,实现单一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全过程“仅跑一次”或“审批不见面”。事项受理成功后,将通过网上全程通办、网上办理+快递取件、窗口办理+快递取件、网上办理+窗口核验并取件等方式,实现“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高新区打通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推进部门协同办理,大力精简办事申请材料,采取承诺转即办、优化流程、内部联办、现勘现结、网上受理、上门(代办)服务、快递服务等方式办理事项。

“针对材料准备不充分、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只要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向工作人员做出后补承诺,照样可以先办理,通过预审的办法解决类似难题。”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申请人将材料递交到窗口,材料便开始在内部流转,工作人员会做好部门间的衔接、沟通、资料流转等工作,通过内部联办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申请人不必反复取送。

比如,申请人在办理施工图文件审查时,不用在消防、环保、抗震等多个部门来回跑,而是统一报送、统一受理,通过审查后统一颁发设计审查批准书。通过再造审批流程,由原来的10天法定办结时限到承诺5天办结,在进行流程再优化后将最终实现即来即办。

在部门实现“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再进一步,将于下阶段公布街道和乡镇的“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事项清单,涵盖民政救助、就业服务、城乡居民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和事项。

上述清单公布后,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市民、企业办事均可就近在街道和乡镇实现“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同时,通过快递送达、社区或乡镇工作人员上门(代办)服务等方式,一些便民事项还能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办理。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网上办、不见面、最简便”为改革方向,力求创新政府审批服务方式、简化事项办理流程、提升优质服务效率,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时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用最少的时间,获得高效、规范、便捷、满意的服务。下一步,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将推动各个部门优化和深化服务流程,将更多事项纳入“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范围。

截至今年2月28日,成都高新区累计市场主体存量159813户(不含省、市局登记),资金总额12339.54亿元。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激发社会投资创业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要素供给1+8

事实上,成都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市“三步走”战略目标任务,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引领,以扩大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活力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不断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振兴实体经济步伐。

2017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振兴实体经济”。2017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求“在发展理念上全面对表,准确把握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要求”。

2018年2月召开的“全面落实年”动员大会指出“聚焦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推动城市升级和经济提升双转变,城市功能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双提升”。成都市委将成都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工作方案纳入全市改革落实台账,明确市政府主要领导抓《成都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抓“三去一降一补”分方案的落地落实。

改革成效不断显现,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进展顺利。完全退出煤炭开采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采矿业四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面积持续减少,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下降15.7%。

去杠杆有效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成本不断降低,积极落实电、天然气优惠政策,取消停征减免4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404.2亿元,增长12.3%,其中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34.8%、30.3%,分别快于全市投资增速22.5、18.0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创新创造,新动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成都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务院首批推广13条改革创新举措成都占5条,是贡献经验最多城市。成都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6∶43.2∶53.2,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8%、8.7%、8.9%,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城市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18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增长9.1%。城乡人均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1。

遵循成都发展实际,特色亮点工作加快推进。部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系列举措。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大力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把产业生态圈建设作为城市经济组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全市统筹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委。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形成了创新要素供给、降低企业成本、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的50条政策举措,同时出台了涵盖人才、资本、技术、能源、土地、物流等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的政策,形成了要素供给“1+8”政策体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