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倒奶杀牛”危机的幕后

2015-01-16 10:40:00

 

来源:互联网

“倒奶杀牛”危机的幕后

【中经点评】在笔者看来,各地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背后存在着奶农群体分散、养规模小且未采用现代化技术、无话语权等多种原因,但此次“倒奶杀牛”危机的出现与国际奶价下跌、进口乳粉天量增加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而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但主流纸制品企业在巨额利益以及市场竞争下对上述规定做了“冷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倒奶杀牛”危机的发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这些乳企买那么多进口奶粉用来做什么?”“做奶啊!”一位奶农告诉记者,将奶粉兑水变成复原乳然后加到各种乳制品中已经是行业中公开的秘密,不仅液态奶这样做,就连巴氏奶也这样操作。

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而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1月15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各大超市发现,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款乳饮料和酸奶产品有复原奶标识,其余大部分乳制品的配料表中均显示“鲜牛奶”。

在这些鲜牛奶中究竟有多少是生鲜奶、多少是复原奶?就连企业本身也说不清楚。但事实却是,虽然这些以生鲜奶和复原乳为原料制成的液态奶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太大区别,但其营养价值却很不一样。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由液态奶制成乳粉的过程需要经过两到三次提温脱水,而由乳粉制成复原乳的时候还得再重新加水、加温和消毒,数次提温必定会造成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流失,而这些往往却是乳企刻意隐藏的信息。

尽管业界多次呼吁建立进口乳粉的配额及反倾销机制,但在各种利益博弈下迟迟未有动作。在王丁棉看来,中国乳业已渐渐步入复原乳时代,这次爆发的“倒奶杀牛”危机仅是一个开始,中国奶农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复原乳大举入侵

近五年来,大包装进口奶粉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到2012年期间,进口奶粉数量分别为10.08万吨、24.5万吨、41.4万吨、52.5万吨、57.29万吨,而到2013年数字一下子飙升至85.44万吨。

“以前国际奶价高企的时候,进口奶粉只是作为国内奶源的补充,但随着近年国际奶价下跌,加上可以节省收购和生产环节成本,企业开始加大使用复原乳。”一位乳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巴氏奶也存在使用复原乳的情况,比例各家不同,最高可达30%,而液态奶的比例更高。

记者就复原乳的使用以及标示情况咨询蒙牛、伊利、光明等多家乳企,对方拒绝透露具体使用情况,仅表示“对于复原乳的使用和标识均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而一家广州本地乳企则表示“有使用复原乳的都会在产品上标示”。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我国进口奶粉68.12万吨,同比增加75.08%,进口额为34.33亿美元,同比增加156%。而商务部发布最新进口监测信息则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奶粉90.01万吨(含婴幼儿配方乳粉),同比下跌9%;其中,12月份到港数量为4.76万吨,同比下跌57.3%,但环比增长33.3%。

但由于目前技术很难在成品中检测是否具有复原乳成分,一般只能根据该企业当年采购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的数量以及产量粗略推算。不过,上述乳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为了逃避追踪,乳企往往会想方设法伪造“假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