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珠三角地区不再新建陶瓷厂 广东陶瓷闯关“生死劫”

2017-09-16 08:51:00

 

来源:互联网

珠三角地区不再新建陶瓷厂 广东陶瓷闯关“生死劫”

陆胜成

9月初,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发布公告称,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下称“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进一步巩固提升佛山市的空气质量,拟出台《佛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实施方案》(下称“佛山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彼时向当地媒体透露,佛山将不再新建(扩建)陶瓷和玻璃厂。不过,佛山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征求意见后,该条款已修改为:不再新建陶瓷厂(新型特种陶瓷项目除外),严格控制日用玻璃制造等项目建设。两个月前公布的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也提出珠三角地区及清远市不再新建陶瓷厂(新型特种陶瓷项目除外),现有的陶瓷厂要推广使用天然气。

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陶瓷产业环保整治,从2008年前后就已开始,与之并行的“腾笼换鸟”产业转移战略,到现在也已近10年。在这期间,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佛山为研发、设计、会展等为主的陶瓷总部基地,以清远、肇庆、云浮等环珠三角地区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分布新格局。近两年的环保高压政策及环保督察行动,更进一步倒逼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分别致函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和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佛山市环境保护局污染控制科科长王凯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定这一方案,除了公告中所提及的原因外,也是希望能倒逼陶瓷产业调整结构。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考虑到企业的诉求,如果能做到增产不增污,可容许其改扩建项目。他说该方案是,“赶走污染,不赶走企业”。

环保高压

珠三角地区的陶瓷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其中的佛山是大本营。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佛山的陶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据称2007年时有600多家陶瓷企业,成为该市第一大支柱性产业,佛山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基地。仅以佛山辖下的南庄镇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有70多家陶瓷企业,贡献了逾十亿元的工业产值,因此号称“中国建陶第一镇”。

不过,陶瓷产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据佛山市2015年环境统计数据,陶瓷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占全市排放量近四分之一。该市非金属矿物业(主要为陶瓷、玻璃行业)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排放1/2强,因此成为佛山环保整治的重点行业。佛山的陶瓷企业多位于村级工业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工业园也成为环保问题频发之地。

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于2008年正式提出“腾笼换鸟”产业转移战略,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陶瓷产业,开始向清远、肇庆、云浮等环珠三角地区,乃至向江西、湖南、广西等外省转移。公开消息显示,佛山的陶瓷产业经此大转移,从最多时的600多家减为现在的61家,南庄镇75家陶企关停并转后只剩13家。与此同时,佛山陶企也加快了全国布局。

与产业转移相伴的,则是趋严的环保政策。2008年前后,佛山及其他珠三角城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办法,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则是越来越严的环保政策,以倒逼陶瓷行业提升环保技术及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近两年上至中央、下至省市的环保督察行动,更是引发了一轮影响颇大的“环保风暴”,许多环保违规或不达标的陶企遭关停。

本报此前曾报道,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1月16日期间,佛山在办理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过程中,共责令整改203家企业,立案处罚283家企业,关停取缔172家企业;被查处的企业主要是建材、五金、注塑、印染等行业。不少企业属于陶瓷建材类行业,但基本都是“三无”小作坊。据称佛山多数大中型陶企,环保技术早已改造达标,因而免遭此轮督察的冲击。

在广东省层面,从2017年6月开始启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专门抽调约2000环境执法人员,在广州、深圳、佛山、肇庆等主要珠三角城市,加上清远、云浮等共9个城市,开展为期9个月18轮次的督察行动。这场广东省层面最大规模的环保专项督察行动,据称截至9月6日已立案1100宗,取缔关闭61宗。而在此前后,佛山、肇庆等地级市,也开展此类环保督察行动。

2017年7月下旬,广东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具体提出了18项防治措施。第一条“工业源治理”所提出的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就提出“珠三角地区及清远市不再新建陶瓷厂(新型特种陶瓷项目除外),现有陶瓷厂要推广使用天然气”。两个月后,佛山也酝酿出台佛山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提出不再新(扩)建陶瓷及玻璃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