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促新经济发展 广东多所高校发力新工科

2017-07-14 13:36:00

 

来源:互联网

促新经济发展 广东多所高校发力新工科

近期,“新工科”教育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响应。

不过,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工程教育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在一些地区早已开展实践,广东便是其中之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广东需要更多高级技术工人,需要更多的工程师。这无疑需要更强、更大规模、更适应产业实际的“新工科”教育。

“新工科”星火燎原

“新工科”这一概念,2017年广为人知。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讨论,并达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此后,新工科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建设已成燎原之势,与新经济联系更紧密的专业布局,规划培养学生更广阔的学科视野等新理念、新范式的工程教育改革被不少高校提上日程。

5月,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湖南省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领导和专家齐聚长沙理工大学,深入探讨湖南省内以“新工科”发展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6月,重庆一批高校披露的招生计划显示,“新工科”类别专业的比例被加大;6月底,浙江省新工科建设行动八条方案在浙掀起波澜,打造一批产教、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行业特色学院将诞生;同月,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召开学术报告会,围绕新工科项目申报进行探讨。

综合各地的动态信息看,“新工科”被当成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学生规模、学科形态进一步扩大;而在主要培养方式上,产教结合、多学科交叉则成为主要的探索方向。

“新工科”广东实践

广东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几乎是与广东经济的转型同步。

2008年之后,珠三角制造业以成本优势打天下的增长模式开始调整。国际订单波动、综合成本的抬升,一度使得不少制造企业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一场经济转型运动开始展开。无论是广东的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希望通过科技、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制造成本的下降,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种思路后来演变成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1年,广东就着手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为经济转型做铺垫。这一年,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协议》,彼时的基本思路是,广东应依靠市场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与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学科建设不一样的新路子。

这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一直延续到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的“高水平大学”及“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其中的重点,便是与制造企业密切相关的工科教育。

工科教育则是教改中的重要一环,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指出省内工科教育的三大症状: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情况突出、工科教育薄弱与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以及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和互动式学习比较欠缺。

对此,广东省教育厅计划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动,即建立工科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制度,同时吸引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工作,密切与企业合作。

“新工科”落地之后,广东各高校围绕该概念的建设则显得尤为积极。

中山大学在今年新成立的深圳校区将重点布局两个学科,除了其传统优势学科医科外,另外就是“新工科”,将针对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型产业专业进行布局,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