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表外回落短融上升 社融规模增速遭“腰斩”

2018-06-16 09:07:00

 

来源:互联网

表外回落短融上升 社融规模增速遭“腰斩”

央行最新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增速12.7%,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608亿元,环比降幅达51.25%。从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趋于疲软,短期贷款上升明显。

综合各方的观点,社融规模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原因在于,严监管引导表外大幅收缩,委外、信托等渠道受阻,且由于企业信用风险事件增多,拖累企业债券直接融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及资金面趋紧环境下更倾向于短期贷款,缩短资金回笼周期。

分析认为,未来企业融资压力将会持续加大,去杠杆背景下债务融资并不是好的融资方式,企业应适时调整战略,适应新的监管及经济环境,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表外大幅收缩

社融数据显示,在贷款规模上,截至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

从社会融资结构看,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384亿元。贷款结构方面,委托贷款减少1570亿元,同比多减129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904亿元,同比多减271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741亿元,同比多减49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434亿元,同比少减205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8亿元,同比少20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认为,整体来看,贷款增长,信托、委外等融资方式大幅收缩,反映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方式更加直接,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这符合监管初衷,监管政策后续效果不断显现。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部分银行才开始着手调整非标业务,预计未来社融增长持续承压。随着未来资管新规细则的进一步明确,通道业务短期内将持续收缩,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可能继续拖累新增社融规模。

据华泰证券研究认为,5月份社融新增较低另一因素是信用风险事件增多,拖累企业直接融资,预计信用问题将会成为央行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诱发因素之一;未来货币政策也将大概率从稳健中性转向灵活适度。

近年来,企业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今年以来债务违约企业有向上市企业蔓延趋势,其中上市民企占比更高。

熊启跃表示,近期交叉性违约事件增多,一些大中型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某种融资方式违约,导致其他融资的偿还受到影响,反映出债务问题正不断向大企业传染、发酵。

在熊启跃看来,在“去杠杆”的背景下,企业主体通过债务方式融资的空间很大,采取提升股权融资、扩大留存收益、降低规模增速的策略会更加理性。他认为,去杠杆态势下,企业应做好财务策略调整,适应新环境变化。

短期融资上升明显

东吴证券研究指出,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从总量上看基本持平,但结构不容乐观,由于表内信贷额度紧张,在贷款利率上行预期下,银行对长期贷款态度较为消极,有意缩短信贷久期。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持续走弱,表外业务回表受到能力和意愿的双重制约。

某股份制银行广东地区分行高管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由于资金成本上升,流动性收紧,银行信贷额度普遍紧张,为缩短周转周期,更偏向于短期融资,目前做的企业授信业务中长期融资较少,除非条件非常好的大型企业。

熊启跃指出,长期贷款疲软、短期贷款上升反映了银行对风险偏好的调整,对风险的把控趋严,也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下滑有关。

上述股份制银行广东地区分行高管透露,目前银行流动性紧张,企业授信标准提升,在授信业务中优先选择具有国资背景的大型国企央企,其次才会选择历史经营业绩较好的民企。不少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可能仅选择国企授信,民企额度极少。

广发证券在研报中也指出,部分具有正常融资需求的、低信用等级的企业从表外融资中剥离,却因为信用定价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办法正常在表内融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